青马先锋:“中山大学极地”号渤海航次唯一学生科考队员的梦想之旅
距离“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渤海航次结束已经两个月了,彭楚粤还沉浸在航次的后劲儿中。她是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一年级博士生、博士生团支部书记、入党积极分子,也是渤海航次唯一的学生队员。
她在渤海航次总结会上分享参航心得,接受《珠海会客厅》的采访,一次次的梳理和表达,让她航次中的直观感受变成理性的思考,甚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工作。
识船、问海、探极是渤海航次首席科学家、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程晓教授提出的围绕极地号开展学生培养工作的三个层次,也就是让学生从认识了解船舶,到驶入海洋,再到探索极地。
“在渤海航次中我很幸运地能够深度体验识船问海的魅力,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三个层次其实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彭楚粤的语速偏慢,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无可替代的现场感
彭楚粤的研究方向是基于机载雪雷达数据的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估算,用计算机处理极地冰盖的各类图像和数据,是她的研究日常。主要的研究还是基于现有的公开数据开展的,最依赖的设备就是工位上的电脑。以前,她喜欢自己的专业,至于为什么,其实没有太深想过。
站在极地号的船头,在冰天雪地的渤海湾,看着坚冰在船下碎裂,眼前一片茫茫冰海,那一瞬间,她突然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我们遥感手段的优势,就是大面积观测。站在船头,才真正感受到,面对广阔的海域,如果没有遥感,你能测量的不过眼前的一小块冰情,而遥感技术,却让你能了解无边的海域。那种现场感无可替代。”
极地号对彭楚粤来说是一个丰富的实验设备基地,一个航次接触到的设备,比她从本科阶段到上船前接触到的设备总数加起来都多。
“当极地号离港开始执行走航观测任务,各位老师都启动了自己负责的设备的时候,我真是很心动和手痒的,同时也在畅想下一轮改造后打造的更完善的观监测平台。”

彭楚粤在使用气溶胶光度计
广泛自由的知识沃土
在极地号上的18天里,她每天都在一种很亢奋的状态里不断吸取新的知识。
渤海航次的科考队员主要是来自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的科研人员,从上船的第一刻开始,他们就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船舶性能和设备用途、研究重点和工具使用、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
回想起船上的日子,她的嘴角微微上扬:“极地号是一块广泛的、自由的知识沃土,学习模式和日常在校模式非常不一样,在航次中的知识汲取,是围绕疑问和求知欲来开展,现学现用,极其有效。”
一切从“识船”开始,极地号的船长刘学钢说,楚粤可算是把驾驶室里的一切设备都学摸清楚了,舵、仪器数据、雷达信息、电子海图……一样都没放过,她不但问怎么用,还要搞清楚为什么。机舱、实验室,到处都是课堂,科考队员,船员,个个都是老师。没几天,极地号的里里外外,她能讲解得清清楚楚。

彭楚粤测量气溶胶光学厚度
有了广度,才能更有深度
“问海”的工作就更吸引了,渤海航次中,太阳光度计和走航采水是比较重要的观测任务,每天都要进行,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操作的彭楚粤很快上手,她坦言,本科阶段,只做过全站仪这些传统测绘的操作,这一次有机会参与遥感的实地观测,收获非常大。
航次过程中,极地号为石油钻井平台破冰、在艏尖舱贴应变片,都是彭楚粤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工作,而这类工作正是海上开展各个项目的基础保障。虽然短时间内不可能做到精通,但是她认为学科交叉的意义就在于知识面和思路的扩展。了解到钻井平台在冰区的保障工作如何开展、船舶壳体状态如何监测等等,可能就会在未来给自己提供一个关键的解题视角,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结果。
她在船上见到了师长们全天候的工作状态,不是在讨论,就是在工作,或者边工作边讨论,每个人都在分享,也都在汲取,她籍此真正理解了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意义。
“我从前遇到那些涉猎面很广的老师和同学,会挺佩服的,但是自己还是专注于本专业的研究,埋头在计算机的图像和数据里做遥感分析,但是我现在会有意识地去多读不同领域的论文,了解他们的研究。有时候单从个人研究角度不能对图像信息进行全面和综合的解译,从另一个领域来看,很容易就了解那是什么。有了广度,才能更有深度。”

从“中山大学极地”号上拍摄的渤海海冰
探极成为终极梦想
随着航次的进行,彭楚粤感受到自己对于未来的、更长航程的海洋科考任务的欲望是越来越强烈的。
在极地号的“逸仙探极大讲堂“中,程晓教授从宏观角度讲述了“中国极地科学研究现状与中大极地发展规划”,赵羲副教授分析了我国典型北极考察作业,袁园副教授介绍了我国科考船科考能力,李晓天副教授对冰区航行船舶冰荷载现场测量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张书航助理教授带着5个无人机,逐一介绍性能和特点,教大家如何在极地号上飞好测绘无人机……
如果说日常的课堂和讲座是大锅饭,这样的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密集分享就是吃小灶,滋养和升腾着她的探极梦想。
而真正激起彭楚粤对海洋科考事业热情的事,更多发生在船舱之外。这是她第一次登船远航,从南海之滨出发,穿越南海、东海、黄海,辞寅虎,迎卯兔,过台湾海峡,顶北极寒潮,最终到达渤海辽东湾冰区。途中交织着希望和热情、困难和奋斗,最终奔向凯旋。
她在自己的航海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在看过祖国海疆的波澜壮阔之后,我真的心生感慨,尤其是当我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全是大海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颗水滴,可能投身海洋事业,就是水滴入海,就好像自己也可以随着大海奔涌不息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圆梦,驶向深海,走向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