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院3名学子荣获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发布人:黄继锋 编辑:谢小亚

       近日,我校研究生院公布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名单,我院2020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张智伦、2021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潘董、2021级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岭峰获此殊荣。

       三位获奖研究生在学术成果、班团活动和公益服务等方面表现优异,这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奋进,也得益于导师们的悉心培养,更是学院全员育人、素质育人培养理念的实践成果。

       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拓视野”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致力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卓越人才。未来,学院将不断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内涵建设,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获奖研究生简介

       张智伦,2020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惠凤鸣教授,研究方向为极地海冰遥感和气候变化。

       六年前,从硕士阶段开始我加入了程晓教授带领的极地遥感与气候变化团队,跟随惠凤鸣教授开展海冰遥感研究,并选择博士阶段在该领域继续深造。极地遥感与气候变化团队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研团队,在极地冰盖、冰架、海冰等要素的遥感监测与气候变化领域具有长期积累和雄厚实力,这也是我选择在该团队读博深造的重要原因。在程晓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不断发展壮大、科研平台不断提升、国际交流机会越发丰富、团队学术氛围浓厚、师生关系轻松融洽,为我开展博士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保障。

       尽管硕士阶段已经积累了部分极地海冰和遥感等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但在博士选题阶段仍面临不少挑战。惠老师鼓励我广泛学习海冰遥感、海冰物理、极地冰-海-气相互作用和北极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知识和前沿进展,挖掘海冰遥感领域的突破点和关键研究方向。博士第二年,在选定了论文方向后,起步阶段也经历了诸多困难。对湍流理论、大气边界层等大气物理知识的缺乏使我在文献阅读中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不过我坚信量变产生质变,坚持“阅读文献和专业书籍+整理笔记+定期回看”的学习模式,让我逐渐摸清了门道,科研工作也渐渐步入正轨。

       在我看来,博士阶段是全方位培养个人科研能力的阶段,除了要掌握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前沿动态,也要对博士课题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执行,需要围绕一个主要科学问题,从方法、结果和应用等方面逐步充实完善研究内容,每一方面发表的小论文共同支撑起博士论文。撰写论文和项目书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我为例,当完成实验开始写初稿的时候,通常会把数据结果罗列在文章中,泛泛而谈一些数值上的变化,但往往这些描述不够深入,需要对发现的结果进行凝炼,提出一个“观点”,讲好一个“故事”。这个过程枯燥又费脑,当论文初稿“面目全非”后才有投出去的勇气,但这也是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一次训练与提升。博士期间,我在IEEE TGRS、JGR-Oceans等遥感和地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一作2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0)、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二等奖助金等荣誉。曾赴不来梅大学、芬兰气象所、挪威气象所等机构开展访学交流。

获奖经验分享

1. 相信自己,放平心态,坚持就是胜利;

2. 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

3. 保持热爱,“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4. 坚持积累与沉淀,丰富个人能力与阅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潘董, 2021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吴明教授,研究方向为森林场景下背包多激光雷达标定和SLAM方法研究。

       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获得中山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助金(2021、2022、2023),获得2023学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已授权专利一项,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专利一项,曾在硕士二年级的暑期进入商汤科技实习(2023.05-2023.08)。获中山大学2021年“康乐杯”排球联赛珠海校区男子组第一名,全国第七届激光雷达大会数据处理比赛特等奖(颁发单位: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获奖经验分享

       生命不息,希望不止。在科研和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道路上要坚定信心,不断努力。

       

       张岭峰, 2021级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同文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气遥感。

       在校期间,曾获中山大学研究生二等奖助金两次(2021、2022),一等奖助金一次(2023),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2023)。以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作者论文一篇。已发表科学数据集一套,实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一项。在校期间,曾担任学院研究生第二支部组织委员一职,并连续两年党支部评议为“优秀”。

获奖经验分享

       科研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和“碰壁”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才有可能得到最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