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子 | 青锋极航先锋队:解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硬核”担当
青锋极航先锋队是中山大学极地研究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首批队员由4名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博士生组成。他们分别是:
彭楚粤,女,1998年出生,中共预备党员,2022级博士生;李博,男,1996年出生,中共预备党员,2023级博士生;沈济昌,男,1998年出生,中共预备党员,2023级博士生;杨天,男,1998年出生,中共党员,2024级博士生。
在学院和导师组的指导支持下,他们先后参与"中山大学极地"号2023年渤海航次和2024年北极航次,以卓越表现诠释了学院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成果。

青锋极航先锋队在北冰洋执行大洋作业
一、学院筑基,从实验室到极地的成长阶梯
航次出发前,针对航次中使用的各种观测设备,学院组织了多次培训课程,大大开拓了四位博士生们对于实地观测作业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动手实操知识和经验。除此之外,四位博士生们在备航以及航行过程中,深度参与了学院组织的航次试验实施方案研讨会。极地作业环境复杂多变,需要考虑的实际因素众多,他们在会议中向各位具有丰富极地科考经历的老师们学习讨教,汲取经验。在学院的帮助下,他们对极地科考的认知逐渐清晰,技术手段逐渐完善,完成了从实验室走向极地的成长。

正在开展浮标布放工作

正在开展冰雷达探测工作

正在开展双模AUV海试工作
二、攻坚时刻,师生共赴冰雪战场的传承
北极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兼领队程晓教授曾荣获“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称号。在他的带领下,面对北冰洋极端的环境条件和严酷的作业挑战,在极低温度和强风环境中,师生们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和积极的心态,共同努力攻克难关。四位博士生们协助开展了我国首次极区“空-天-冰-海”立体观测与遥感同步试验,这一开创性的工作有力促进了国产卫星和无人机在极区综合观测能力的提升。
冰站上,采冰芯、观积雪、测冰厚、放气艇,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在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大洋作业中,他们积极参与5型无人潜水器的海试和观测任务,通宵达旦,不辞辛劳。其中,他们深度参与了 “极蛙”双运动模式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发和海试工作,依托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取得相关发明专利,并在北冰洋中对设备实物完成海试。从理论方案到实际操作,为我国极地自主观测装备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青锋极航先锋队在北冰洋执行冰站作业
三、使命担当:传播极地强国之声
他们积极参与宣讲与科普活动,通过分享极地科考的见闻和前沿知识,向公众普及国家极地战略的重大意义,同时深入浅出的讲解极地科考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中山大学极地”号2023年渤海航次和2024年北冰洋科学考察航次,被纳入《中山大学校史资料汇编》,并在校史馆展出。他们参与举办了“中山大学极地科考分享会”,在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累计参加人数超过1000人。同时,他们参与筹办了中山大学2024年北冰洋科学考察图片展并担任讲解,该展览在三校区巡展,并特别邀请国内外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极地领域专家参观。他们代表中山大学受邀参与新华社“凡人微光”专题采访,分享极地科考故事和科研理想,该视频累计浏览量超过155万次,生动展示了中国极地事业的“中大力量”。

青锋极航先锋队参加中山大学极地科考分享会
近年来,团队成员在学术上也取得了诸多的成果。他们在极地海洋领域共计发表了5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2项,获批软著1项,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共超200次。
青锋极航先锋队在极地科学考察中始终保持团结互助的精神,克服重重挑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青春和汗水为祖国的极地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