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子 | 双翼托举追光路,他在雪域云端书写遥感青春
编者按:近日,我院表彰一批在2023-2024年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为充分展示我院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特推出“测绘学子”系列报道,通过讲述先进典型的故事,发挥优秀学子的榜样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人物简介

冼宇阳,男,1999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博士生。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一等奖助金;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导师领航,传承使命的新起点
初次随导师王天星教授走进“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冼宇阳便被草地与雪山交织的壮丽所震撼。王老师在野外观测站旁,一边为他逐一讲解四分量净辐射表、太阳辐射仪等设备的功能,一边阐述不同地表观测数据协同反演的科学意义。提及当年,王老师和团队驱车数百公里,翻山越岭四处踩点,风餐露宿中与藏区村民肩挑背扛将仪器运至山巅的艰辛,王教授语气中既有往昔的豪情,也有对冼宇阳的殷切期望:“这些站点不仅要维护好,更要发挥出它们最大的科学价值。”
一次从喀什飞往成都的航班上,当万米高空中清晰可见湛蓝的青海湖映入舷窗,冼宇阳被其辽阔与静谧所震撼。王老师随即娓娓道来:“青海湖是我国重要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能在不同季节和气象条件下为卫星数据提供精准基准,深入分析其对遥感研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调试四分量辐射表
资源赋能,学院协助突破瓶颈
在科研探索的关键抉择期,当冼宇阳对选题方向既充满热忱又感到茫然时,他抓住学院搭建的讨论平台。经验丰富的导师和专家在答辩会、评审会中耐心点评,指出过于宽泛的研究主题容易流于浅尝辄止,鼓励他聚焦山区辐射变化核心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这些建设性意见不仅帮助他明确了研究框架,也让后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

参加2024年数字山地学术会议,获优秀研究生报告奖
当科研遭遇瓶颈,焦虑与疲惫袭来,冼宇阳总会与导师促膝长谈。王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不要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只需每天比昨天更进一步。”同时,他还建议冼宇阳劳逸结合,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趣味运动会,观影活动或者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在轻松愉悦中重拾科研动力。正是在这种“工作—休息—思考—再出发”的节奏中,冼宇阳学会了以平和心态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
科研方法:知行合一积极实践
在学院和导师的支持下,冼宇阳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从立项申请、实验实施到结题报告,全程跟踪。他在实践中学习了课题设计、进度管理和成果汇报,积累了项目运作经验,不仅锤炼了严谨细致的科研思维,更培养了面向全局的宏观视野,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一次,他在经验分享会上谈到:“科研应‘知行合一’,既要掌握严谨的理论方法,也要深入一线感悟自然变化,才能让科研成果更有温度、更具实效。”他鼓励师弟师妹要找到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规范自律,并且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
他的成长足迹,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党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也为更多学子在科研创新道路上树立了标杆。

冼宇阳作经验分享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