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 遥感技术绘就“爱眼地图”,医工融合打造护眼平台
每天,我们都在城市中穿行,你是否意识到,街道两侧的绿意、头顶天空的开阔程度、周边建筑的空间压迫感,其实都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健康。
在6月6日第30个全国“爱眼日”主题活动中,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合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极地与海洋遥感团队程晓教授和陈鹏飞副教授,推出了一项跨学科创新成果——广州市“爱眼地图”。
“爱眼地图”助力市民用眼健康

图 1 “爱眼地图”界面
“爱眼地图”是一款面向公众和城市治理者的数字化护眼工具。系统以街道为基本单元,综合绿视率、天空开阔度、围合度、空气质量等多源环境参数,按“护眼指数”对广州全域(桥梁、隧道除外)的每条街道进行实时评分。借助小程序,市民和游客可以:
•查询所在街段及周边区域的护眼指数,快速识别更有利于眼健康的街道;
•依照出行需求(通勤、散步、观光等),获取视野宽阔、绿意更足、空气更清新的健康路线;
•在近视防控、干眼友好、低敏护眼、综合护眼等多套模式中自由切换,获得针对性导航建议;
•随时了解周边“爱眼中心”、“爱眼打卡点”、“急救包投放点”等站点信息,让科学护眼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创新方法实现GVI高精度估算
这张地图的背后,是我院在街道空间感知研究方面的最新探索成果。
陈鹏飞副教授创新地提出了一种融合遥感影像与街景图像的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城市尺度下街道绿视率(GVI)的高精度估算(详见相关文献DOI: 10.1016/j.ufug.2025.128866)。该方法突破了传统街景数据空间覆盖有限、更新滞后的局限,显著提升了绿视率的时空完整性,并为街道视觉环境的多维建模提供了技术基础。
“爱眼地图”不仅限于绿视率的评估。此次在原有模型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入围合度、天空可视度等多项街道视觉环境指标,构建了更完整的街道感知体系。研究者结合城市三维建筑模型评估街道空间几何特征,融合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动态反映污染状况,利用多源遥感与街景图像实现对广州主城区(不含桥梁、隧道)街道环境指标的高精度建模。多源数据融合显著提升了模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为公众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健康出行建议。

图 2 城市眼健康指数制图框架
医工融合打造爱眼护眼平台
“爱眼地图”的评分体系源自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多年对城市环境与眼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在眼科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相关指标经过科学设计与合理加权,形成了切实可行、贴近生活需求的“护眼指数”,为城市街道提供了一套量化且具实用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一成果不仅是医学理论研究向城市健康应用转化的典范,也彰显了遥感技术作为关键支撑工具的重要作用。

图 3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教授介绍“爱眼地图”设计理念与功能
“爱眼地图”不仅是一张静态的地图,更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完善的平台。下一阶段,将研究重点从三方面推进升级:
•丰富指标体系,纳入更多影响眼健康的环境因素;
•优化平台功能,提升数据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城市治理和决策需求;
•增强空间数据的可视化与交互体验,让用户更直观、便捷地获取和应用健康信息。
程晓表示,遥感技术被视为研究地球变化的“遥远之眼”,但它早已融入日常,成为推动城市智能化与人本关怀的重要工具。我们希望通过“爱眼地图”让更多人看见:遥感,是一门交叉的、实用的、充满温度与想象力的学科。
欢迎扫码使用“爱眼地图”,也欢迎留言交流、反馈建议,共同为打造更护眼、更健康的城市空间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 4 “爱眼地图”二维码入口(小程序后续将在中山眼科中心官方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