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动态:从长城站到罗斯海新站——中国前35次南极考察回眸

稿件来源:新华社、资源中国 发布人:许粤

      

       1911年,两支队伍在这片大陆上展开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冲刺南极点的争夺。1911年10月20日,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带领探险队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向南极点突击,登冰原,翻冰川,历经千难险阻,最终成为到达地球底部轴心-南极点的第一支队伍。同年11月1日,英国探险家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带领探险队正式向南极点进军,冒着暴风雪,越冰障,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成为继阿蒙森领导的探险队后第二支到达南极点的队伍。但因归途路上陷入寒流等重重困境,斯科特和探险队的队员们丧生在南极的暴风雪中。

       纵使知道考察之路困难重重,但,人类对南极的探索从未停歇。

 

       2019年10月22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已经奔赴南极大陆!

       10月22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107名考察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大陆。这次,“雪龙”号有了一个新伙伴——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15日从深圳出发首航南极。

 

1

▲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驶离深圳蛇口太子湾游轮母港码头。(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35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奔向最远的南方,从“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从“向阳红10”号科考船首航南极到“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双龙探极”;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洲上空飘扬到考察站建立在南极冰盖之巅……中国进入极地考察大国行列,并向强国迈进。

 

2

▲这是2018年12月26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泰山队和昆仑队)队员在泰山站主体建筑前升国旗合影。(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遥远的存在:一座座考察站在南极建成

       1984年12月30日,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的大地。

       “队员们欢呼着、歌唱着,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一刻变为了现实,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首次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回忆说。

 

3

▲1984年12月30日下午,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乔治岛菲尔德斯半岛的滩头登陆成功。(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摄)

 

       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位于西南极洲南极圈外的长城站顺利建成,揭开了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1989年2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南极圈内建起首个中国的考察站——中山站。

       “选择在中山站建站,除了因为能在这里开展多学科的南极考察和研究之外,还能由此进入广袤的南极内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说。

 

1

▲2019年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图为中山站一角(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2009年,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冰穹A地区建成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实现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由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战略跨越。

       5年后,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泰山站竣工,魏福海出任泰山站首任站长。

       “建长城站时,队员们在风雪交加中跳入寒冷刺骨的海水里搭建登陆码头,这一感人画面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已是第36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的魏福海说,南极前辈的感人故事,激励着年青一代不畏艰险、继续前进。

       如今,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正在建设之中。

 

2

▲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图为从直升机上俯瞰恩克斯堡岛上的中国罗斯海新站临时建筑。(新华社记者白国龙摄)

 

艰难的旅程:“海陆空”装备科学考察

       “14年前,冰盖队成功登顶冰穹A,国歌在冰盖之巅响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一刻,挑战极限的激情,梦想成真的兴奋,至今让人心潮澎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说。

       参加过首次南极考察且还在远征南极的队员、“老南极”吴林告诉记者,因为南极考察充满危险,首次南极考察出发前,队里曾特意准备了15个专门装遗体的黑色拉链袋,“我和队友将它们扛上了船。我将身上仅有的500元钱交给了热恋中的女友,悄悄签下了‘生死书’。”

       首次南极考察时,“向阳红10”号科考船第一次穿越“魔鬼西风带”,与狂风巨浪搏斗七昼夜,让吴林知道了什么叫“惊涛骇浪”。

       第5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前往东南极洲建设中山站时,“极地”号抗冰船上的考察队员同样经历了九死一生:进入“魔鬼西风带”时,大浪滔天,万吨巨轮似一叶小舟,被海浪抛上抛下;在南极冰区航行时,抗冰船被冰撞出漏洞,随后又因达克尔冰川发生特大冰崩而受困。

       1994年,“雪龙”号破冰船开始承担极地考察重任,至今已完成22次南极考察任务。其中,第30次南极考察途中,“雪龙”号成功营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被困的52名乘客,出色完成国际救援任务。

 

5

▲2014年,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遇险,“雪龙”号千里驰援,成功援救俄罗斯船上乘客。这是1月2日拍摄的被困俄罗斯船。(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南极考察现在有‘海陆空’全方位提供助力,不仅有极地考察破冰船和内陆车队,同时购置了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说。

 

4

▲这是“雪鹰601”在南极昆仑站机场(2019年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惊喜的发现:科学研究结硕果

       “回首35次南极考察,登上南极洲,登顶冰穹A,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我国南极事业已进入立体考察时代。在南极地区系统开展多学科考察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杨惠根说。

       “到第一线承担任务,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是我在从事南极冰川学研究时的信念。”有着10次南极考察经历的孙波谈及首次登顶冰穹A时说。

 

6

▲2019年1月16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换上一面崭新的国旗。(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正是通过冰雷达对冰盖结构的精细探测,揭示出南极冰盖的起源与演化的过程,孙波发现了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一个重要起源地,在国际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就南极陆基研究而言,35年来,我国开展了一大批涉及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前沿的项目,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秦大河横穿南极的雪冰环境研究、普里兹-格罗夫大地构造演化研究、南极陨石回收与研究等,均获得了国际一流的科学成果。

 

7

▲图为2019年1月19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在进行4米雪坑采样(右)和雪温测量(左)。(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南大洋研究同样在一些领域迈入了国际前沿,如南极大磷虾基础生物学研究方面,解决了困惑国际学术界多年的大磷虾年龄判断指标问题;普利兹湾及其以北洋区的水团与环流研究,为国际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极地科学基础研究已确定极地冰盖不稳定性和海平面变化、南大洋环流变化及其全球效应等6大优先领域。人们期待,随着“双龙探极”的展开,我国科学家在这些领域的创新研究取得新突破,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