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家国:2018-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测绘地信领域相关获奖项目
目前的测绘已经延伸到了互联网+,互联网+测绘,遥感卫星+自动识别测绘,AI+测绘,无人机器+测绘等,如今的测绘已经跨入了航空航天、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时代,测绘成果也逐步向数据获取实时化、数据处理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应用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技术转变。测绘技术的不断革新,为科学管理决策、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国防建设和百姓生活等方面提供及时可靠的保障服务,因此,在近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测绘地信相关项目全面开花。2019年度武汉大学李建成教授主持的“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度武汉大学施闯教授主持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来源:知乎 作者:赵大大)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在2018至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获奖的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相关项目。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李建成教授主持完成,瞄准国家高程基准现代化和位置服务的重大需求,攻克了 Stokes-Helmert 边值问题严密化及其应用关键技术,形成了精密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完整技术体系,并提出了利用数字高程基准实现高程基准维持与测定的新模式,开启了我国高程基准现代化的进程。项目制定了新模式下海拔高测定的标准,研制了我国首个精度优于1分米的陆海统一数字高程基准,率先建立了精度优于3 厘米省级和4 毫米城市级的区域模型,取得了标志性进展。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到国土、规划、水利、交通、物探等行业,实现了海拔高的快速精确测定,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及其重大工程应用”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赵齐乐教授主持完成,构建了国产卫星精密定轨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制了相关定轨载荷设备;建立了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并在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取得成功应用;实现了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技术、定轨载荷设备和软件系统的自主可控,为我国北斗系统高精度应用、对地观测卫星高精度与高分辨率测绘遥感做出了突出贡献。
武汉大学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2019年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活动。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络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施闯教授主持完成,项目瞄准推动我国北斗系统在关键领域规模化应用的国家战略,立足自主创新,系统地建立了精准、快速的北斗定位技术体系;
突破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北斗核心芯片技术,自主研制了全系列北斗应用装备;攻克了稳健、可信的高精度位置网服务技术,建立了一张由北斗地面增强系统、三类数据处理中心和十个交通应用服务系统等组成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
开拓了北斗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大众出行等方面的业务化应用,制定了相关成套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了北斗在交通领域体系化、规模化应用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行业定位服务技术的重大进步,并辐射军民其他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该项目成果在全国交通行业推广应用,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平台,实现了全国530多万辆重点营运车辆的跨地区精细化监管,有效减少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建立了全海域船舶监管与搜救信息系统,实现了北斗全天时、全天候、全海域的船舶监控,累计救助渔民1万余人;成功应用于我国海洋岛礁机场建设,为维护我国领海主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精准定位保障作用。

武汉大学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姜卫平(左一)、施闯(中)、朱欣焰(右一)教授合影
图源:武汉大学
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分辨率遥感林业应用技术与服务平台”
该项目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增元等完成,由国家林业局提名,是为支撑高分专项(民用部分)应用系统建设而立项实施的行业应用示范项目。
项目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全国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化、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灾害等方面的调查和监测业务,促进了国产高分遥感数据在林业行业上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林业调查的科技含量及行业遥感技术的应用水平。
项目提供的数据和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林业资源利用、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宏观政策制定与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信息支撑。
“大规模街景系统及其位置服务关键技术”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胡事民教授等完成,该项目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针对城市街景数据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资源,项目组提出了街景处理与位置服务的一系列创新技术,自主研发了大规模街景及位置服务系统,填补了国内在大规模街景采集技术与在线网络服务方面的空白。
项目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大规模街景数据采集,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资质并正式运营的街景系统,总里程超过100万公里,覆盖296座城市。该系统于2012年底正式上线,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的姜卫平教授主持完成、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名。该项目突破了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处理、海洋地理信息精细反演、陆海垂直基准无缝转换等关键技术,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海洋测绘卫星大地测量技术方法体系。
研制了我国首个国际同期分辨率最高、精度优于5cm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WHU2000;反演了全球1′×1′分辨率的海洋重力异常和海底地形模型;率先构建了中国近海大范围无缝深度基准模型,实现了与国家陆地高程基准的无缝转换;
并拓展用于内陆水域,实现了对我国主要湖泊水位和长江流域水储量等的变化监测。成果广泛用于我国沿海区域数字高程基准构建等工程,也被德国、韩国等科研机构用于深度基准转换等工作,并为海洋二号卫星系统、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
“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
该项目由国家电网单位及武汉大学朱欣焰教授团队等完成、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提名。
该项目创建了复杂大电网双空间一体化时空信息模型,提出了复杂大电网时空拓扑秒级实时重构方法,构建了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信息可信高效更
新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基于统一时空基准CGCS2000的国家电网地理信息服务网络。
该项成果已应用于国家电网总部、27个省级电力公司及地市单位,并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推广。
该项目获奖者与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领导合影
武汉大学姜卫平(左三)、施闯(左四)、朱欣焰(右二)教授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代表合影
“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