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名人堂(一):夏坚白院士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湖北文史资料、 现代测绘、同济大学校史馆 发布人:高心雨

引言

       测绘是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禹治水“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中国测绘便已初具规模。从先秦到民国,历代统治、战事运筹、疆域划分、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大计筹划,都靠测绘资料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测绘科学渐渐落伍于世界测绘科技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测绘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我国测绘事业从瘠弱发展至强大。从最初的大平板、三脚架、小笔尖,到今天的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俯瞰大地,各类移动测量系统扫描地面……广大测绘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倾斜摄影相机等大批技术装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本栏目将重点介绍测绘学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学部委员),正是他们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他们是一面光荣旗帜,是时代的楷模,激励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1

夏坚白 (1903-1977)

 

       江苏常熟人,同济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当代测绘事业开拓者。

 

1

夏坚白先生简介

       夏坚白,大地测量学家、天文测量学家。1903年11月20日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大地测量工程师文凭。1937年及1939年先后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特许工程师文凭和工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7年10月27日逝世。 

       曾任同济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毕生致力于我国测绘教育事业,是我国大地天文学的奠基人,并在提高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组建我国测绘教育机构和发展测绘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应用天文学》、《养路工程学》、《测量平差法》、《航空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实用天文学》和《大地天文学》。

 

2

中国当代测绘事业开拓者

 

(1)动荡受命 立志振兴同济

       夏坚白先生结业之时,祖国正遭受日军蹂躏,烽火连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拳拳祖国情,毅然决然于1939年10月回归报效祖国。

       夏坚白先生回国后,被同济大学聘为测量系副教授;1941年5月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1948年7月,夏坚白先生辞去陆地测量局工作,应聘回同济大学,任教务长、测量系教授、代理校长,于同年12月4日正式出任校长。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的启迪下,他不仅自己不离开上海,还帮助叶雪安等教授摆脱胁迫不去台湾,安排无家可归的学生住校,协同师生护校,为新中国奉献出一个完好的同济大学和保存了珍贵的人才。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他被任命为同济大学第一届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当时我国测绘界唯一的学部委员。夏坚白先生倡议和积极参加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校和中国测绘学会,他与同仁一起, 在短短的几年中就使同济大学成为由医、工、理、文、法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著名大学。

 

2

1954年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夏坚白、书记薛尚实会见苏联土建专家组组长 | 图 武汉大学

 

(2)呕心沥血 创建振兴武测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夏坚白先生深感测绘科学事业对国家各项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发展新中国的测绘事业,积极向国家有关方面呼吁:国家应建立必要的测绘体制,迅速成立测绘学院,设立测绘研究所和测绘学术团体,形成测绘科学事业完整的体制。

       在夏坚白先生和各方面的呼吁和建议下,经中央研究,自1950年起到1959年相继成立了国家测绘总局、武汉测绘学院、测绘科学研究所、中国测绘学会。他尤其对武汉测绘学院的创建和为中国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1月, 夏坚白先生等人向中央建议: “集中全国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及其教师、图书、仪器和设备, 创建一所专业齐全的测绘学院,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是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筹建武汉测绘学院, 任命夏坚白先生为筹委会副主任, 具体领导筹建武汉测绘学院。夏坚白先生在筹建工作中, 殚精竭虑,亲自主持制定了学校规模和基建方案、教学计划、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方案、教研室实验室建立方案,以及图书仪器设备购置等计划,并不断地对这些方案和计划的实施,一一加以督促和指导。

       在夏坚白先生和同仁们共同努力下,武汉测绘学院于1956年9月1日正式开学。自武汉测绘学院诞生之日起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 夏坚白先生一直担任主持学院全面工作的副院长和院长, 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建设和发展学院上。用他的话说: “一心要将学院办得不仅在中国有名气,而且在世界上也要有名气”。具体的做法是:“一、适应祖国的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师;二、开展科学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夏坚白先生始终将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人才的工作放在首位。他为了领导好教学,身体力行坚持到教学第一线,亲自授课并辅导答疑,指导实习。

       1966年5月, 我国开始文化大革命,“文革”中武汉测绘学院被宣布撤消,1973年3月6日周恩来总理,做了调整测绘部门体制问题的批示,夏坚白先生的建议被采纳,重建了武汉测绘学院。1974年夏坚白先生返回学校后立即进行了卫星大地测量理论与新技术研究。直到晚年,他还一方面与癌症作斗争,一方面收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进行研究。

 

34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1956年建校第一块校牌 | 图 GIS圈                                   武汉大学夏坚白纪念雕像  | 图 慧天地

 

(3)全心全意 推动测绘发展

       夏坚白先生毕生致力于测绘科学事业, 他发表的所有论著, 都是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科学实践出来的宝贵科学结晶。

       夏坚白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 便潜心于测绘科学学习和研究。1929年他撰著《应用天文学》,书中所有的实例都是他亲自实践的结果, 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天文测量学教材,1933年出版。

       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三位先生于1939年秋回国后, 各自分别执教于三个不同地点的三个大学, 深感测量学教材及参考书籍的缺乏, 为解决此问题, 相互联系约定合著一套测量专业大学丛书。最先合著的《测量平差法》一书, 1947年出版。接着合著的是《航空摄影测量学》, 1949年出版; 再有合著《大地测量学》, 1951年出版; 还合著有《实用天文学》, 1953年出版。这套大学丛书到解放后才陆陆续续出全, 弥补了我国测绘教材的奇缺, 推动了新中国测绘教育和测绘事业的发展, 深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喜爱。

       自1953年至 1956年间, 在夏坚白先生的主持下合译出版了苏联勃拉日哥著《实用天文学教程》、奥尔洛夫著《测量学教程》上、下册、拉宾诺维奇著《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原理》上、下册、萨卡托夫著《高等测量学教程》、戈卢比亚特尼科夫著《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等等, 这些书籍为贯彻掌握苏联教材内容进而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测绘科学教材起了桥梁作用。1966年出版了由夏坚白先生主持合译的世界名著德国测量学全书第四卷第二分册《球面和椭圆体面上的大地计算》。

       夏坚白先生的这些论著, 对推动我国测绘科技和测绘教育, 特别是对我国天文大地测量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十年动乱期间, 夏坚白先生仍然密切关注国际测绘科学的发展动态, 坚持测绘科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 他主持合写论文《卫星大地测量问题———卫星大地测量基本原理及应用》 ( 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科技资料”1973年第2期专辑上) 。他还主持编译了英文专著《卫星大地测量学概论》( 174年编译成, 1978年出版) 、德文专著《卫星大地测量方法》( 1974年编译成, 1980 年出版) , 这两本书是我国较早的有关空间大地测量理论和新技术的译著, 至今仍有学习参考价值。1956年春夏之交, 夏坚白先生参加制定《1956— 1967年国家最重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二年科学规划”) , 在1957—1959 年期间他参加完成此规划中制订《中国大地测量规范细则和法式》工作。1962 年 12 月, 夏坚白先生参加制定《1963—1972 年测量与制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年科学规划”) , 使我国测绘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了明确方向。

 

56

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三位先生的部分合著 | 图 网络

 

3

无私奉献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创始人之一、首任院长、学部委员夏坚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大地天文学奠基人, 是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夏坚白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全部贡献给了测绘事业。他在旧中国开始研究现代测绘科技, 力求改进测绘技术和测绘教育;在新中国吸取世界先进测绘科技, 结合我国实际, 使我国测绘教育、测绘事业,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夏坚白先生在发展中国当代测绘科学事业, 创建和重建中国测绘体制(国家测绘总局、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测绘学院) 等方面, 呕心沥血, 无私奉献了他的毕生精力,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夏坚白先生的暮年, 是在与病魔斗争中度过的, 但他仍考虑我国测绘教育、测绘科技和测绘事业的发展远景, 希望自己还能为我国测绘事业贡献力量。1977年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诞辰56周年之际, 他向党表决心的书中说: “我要活到老, 改造到老, 在科技现代化上起一个螺丝钉的作用。”病危弥留之际他仍惦念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关心着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关心着我国测绘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武汉测绘学院的进步。

夏坚白先生忠诚于测绘事业 , 有着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来完成事业的决心。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坚决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他的一生 , 是为振兴和开拓我国现代测绘教育和现代测绘事业艰苦奋斗、不断进取、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一生 。

 

78

纪念夏坚白先生题词 | 图 慧天地

 

 

 

夏坚白先生年表

 

•  1903. 11. 20 生于江苏省常熟县吴市乡。

•  1925. 10—1929. 7  考入清华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是工程学系首届毕业生。 

 •  1934. 8—1935. 7 考取中英庚款公费名额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留学。

 •  1935. 8—1939. 8 转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系学习,相继获特许工程师文凭和博士学位。

 •  1939 . 10— 1946. 10 回国任昆明同济大学副教授,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李庄同济大学教授,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教授、教育处长。

•   1946. 11—1948. 6 任南京中央陆地测量局第二处处长,南京中央大学兼职教授。

 •  1948. 7—1949. 5 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教务长、教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代理校长、校长 。

 •  1949 . 5—1956. 8 任上海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首届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 

•  1950. 6—1955. 6 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

 •  1955. 6 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当选为生物地质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1955 . 6— 1958. 7 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并主持学院全面工作。发起筹备中国测量制图学会,任筹备会主任委员。出席匈牙利测量学术会议,筹备并出席北京五国测量科技会议。任武汉市首届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筹备委员会委员。

 •  1958. 7— 1966 任武汉测绘学院首任院长,直至“文革”开始。

 •  1958. 9 任九三学社武汉市委一届、二届副主任委员,及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文教工作委员。

 •  1959 — 1966 任中国测绘学会第一 、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测量制图组副组长,第二、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  1970. 11—1974. 3 原武汉测绘学院撤销,到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

 •  1972 — 1973 给周恩来总理写建议信,呼吁恢复武汉测绘学院和测绘事业。在他的呼吁下,武汉测绘学院1974 年恢复重建。

 •  1977. 10. 27 病逝于武汉。

 

参考文献:

[1]张儒杰. 中国当代测绘事业的开拓者夏坚白[J]. 湖北文史资料.2002(02)

[2]夏坚白院士年鉴表[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06)

[3]张儒杰. 继承先生遗志  献身祖国测绘事业——纪念夏坚白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首届颁发夏坚白教授测绘事业创业奖[J]. 现代测绘.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