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名人堂(十):许厚泽院士
引言
测绘是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禹治水“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中国测绘便已初具规模。从先秦到民国,历代统治、战事运筹、疆域划分、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大计筹划,都靠测绘资料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测绘科学渐渐落伍于世界测绘科技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测绘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我国测绘事业从瘠弱发展至强大。从最初的大平板、三脚架、小笔尖,到今天的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俯瞰大地,各类移动测量系统扫描地面……广大测绘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倾斜摄影相机等大批技术装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本栏目将重点介绍测绘学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学部委员),正是他们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他们是一面光荣旗帜,是时代的楷模,激励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许厚泽
国际地潮中心指导委员会成员、国际岩石圈计划性2.4研究组副组长、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一、许厚泽先生简介
许厚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34年5月4日生于安徽歙县。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1962年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重力专业研究生毕业。
许厚泽先生几十年来从事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地球重力学、地球固体潮汐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先后主持参与了中国天文重力水准的设计与处理,中国国家重力网的建立,固体潮观测与研究,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重大课题,在地球重力的逼近理论与高空赋值,天文重力水准的计算与处理,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球潮汐模拟理论观测实验的研究中取得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先后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与中科院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五项,其中排名第一的有七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代表作有《固体地球潮汐》、《青藏高原大地测量研究》、《许厚泽院士文集》等。
二、呕心沥血地球探秘 风雨兼程终生无悔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在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许厚泽先生几十年来呕心沥血,风雨兼程,他一直致力于地球探秘事业并奋战在大地测量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在国际上都处于先进水平。

▲许厚泽先生在阅读
- 专注科研,成果累累
在上世纪60年代初,许厚泽先生先后把提出的天文重力水准极园模版计算方法,通过和国测一大队共同的试验和改进,推广为国家测绘局使用,列入《重力内业计算细则》中,作为两种作业模块之一。随后,他为了解决中国山区地形及重力场变化复杂的问题,提出天文水准代替天文重力水准以及空间异常的间接内插方法,即现在广泛使用的移去恢复法,并专门建立了我国鄂西北山区的高精度天文重力水准网进行实验。
1962年,许厚泽先生研究生毕业,其论文题目为:山区天文重力水准的研究,论文获得我国大地测量学家夏坚白、周江文等的高度评价。1963年他提出的推算截断系数方法,弥补了国际重力权威莫洛金斯基对垂线偏差逼近公式的不足。随后的年代,他从事了大量的军事和空间技术测绘保障的研究工作。1971年构建了我国第一个顾及重力资料的全球重力场模型。20世纪80年代初,他研究了高空扰动重力赋值方法,并和部队同志一起,构建了我国1°×1°平均重力异常推估方案,成功应用于国防试验中。作为技术负责人,他还参与国家重力网“85”系统以及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的建立。他发展了带界园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程异常和垂线偏差统一逼近方法及截断误差的估计,这一成果在第1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上报告后,引起国际大地测量界很大反响。他还提出利用延拓到地球内规则球面的虚拟单层密度确定地球外部重力场的方法,对瑞典皮耶哈默的理论作了拓展,以上研究成果使他在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许厚泽先生曾经从事过八年地震监测工作,并两次借调到北京国家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工作。为了消除地震前兆观测中的潮汐影响,他开始了固体潮及负荷形变研究,在国内首先发展了简便的重力潮汐理论值算法。
在许厚泽先生的领导下,我国与比利时、英国、德国科学家一起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武昌重力潮汐基准,建立了我国沿海及东西重力潮汐剖面,研究了具有特色的褶积与球函数结合的海洋负荷解算方法,特别是他所作的重力海潮改正精度的估计,是国际上不多见的工作。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发展了利用微扰动级数展开来解算地球潮汐运动方程的方法,是国际上三种能够顾及地幔侧向不均匀性的地球潮汐形变理论之一。在固体潮研究中,1997年他还和各国科学家一起,倡议和制定了《国际超导重力仪观测的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迄今已有全球近30台超导重力仪组成的台网正在国际大地测量学会的框架下实施这一计划。在此计划引领下,测地所在超导重力观测研究地球液核近周日共振、地球固态内核平动振荡、以及检测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导致的谱峰分裂现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固体地球潮汐》专著。鉴于他的成就,2013年,许厚泽先生获得国际固体潮委员会颁发的“PaulMelchior”奖章,是国际上第5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2013年在波兰“第17届国际地球潮汐会议”上,
许厚泽先生获得“国际固体地球潮汐委员会Paul Melchior奖”
- 创新求索,与时俱进
20世纪90年代,许厚泽先生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但仍关注着学科的发展,他带领青年科研骨干以本学科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向地球内部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交叉渗透,并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对地球科学中的一些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如大陆动力学、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和迁移规律、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机制等展开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地壳运动研究方面,组织开展了青藏南部地区GPS观测与研究,首次开展了用重力方法检测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同时,他积极组织和推动国际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开展了“中日利用超导和绝对重力仪在东亚地区实施高精度重力联测”以及“利用GPS技术研究东亚地区地壳运动”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并出任了日本东京大学KAGI项目的海外专家。还在叶叔华院士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组织的“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此外,他还在“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中,负责和指导建立了中国大陆微伽级绝对重力基准网,用绝对重力观测方法检测了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发现云南丽江地震同震形变产生的重力变化,出版了《青藏高原大地测量研究》专著。在地球内部结构与物理研究方面,他针对利用大地测量观测研究内部动力学的若干问题,如冰后均衡调整,地表大地水准面与地幔密度的侧向不均匀性等开展研究。许厚泽先生还积极参与了“国际三维岩石圈结构研究计划”,以此为开端,与国际有关研究机构,如意大利Trieste大学C. Braitenberg教授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了动力大地水准面、中国岩石圈密度、流变及强度等研究。

▲2012年,许厚泽先生与美国GWR公司Warburton教授合影
面对国际卫星测高技术的发展,许厚泽先生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卫星测高在中国近海海洋地球物理及海洋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利用多种卫星测高数据结合海洋资料,确定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大地水准面、海面地形及海洋重力场,并在海平面变化趋势、ElNino与海平面变化、海底地形反演与新构造的发现等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结果。

▲2016年许泽厚先生参观唐山地震博物馆
- 老而弥坚,一心为国
进入21世纪,许厚泽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他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仍然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在学科建设方面,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测地所建成了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及时抓住国际重力卫星这一国际前沿,对发展我国重力卫星的重力反演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科学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并通过顶层设计和需求论证,提出我国应尽早实施下一代自主重力卫星计划的建议。近年来,他又和罗俊院士一起积极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精密重力测量综合研究设施的建设;在测地所开展海洋重力仪、绝对重力仪的研制;积极参与推动国家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的实施和建立;组织和指导开展重力辅助导航方法研究,以及地面动态矢量重力测量方法研究;许厚泽先生还积极倡导大地测量与地震学的交叉,推动“地震大地测量”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发展。

▲2014年,80岁高龄的许厚泽先生
在大地测量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三、桃李满门,“平民院士”
(一)桃李满门,言传身教
许厚泽先生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硕果累累,培养了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40名。他们吸收和继承了许厚泽先生的优良传统和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与此同时,许厚泽先生也因有这么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感到欣慰和骄傲!他非常注重倡导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敢于超越,敢于开辟新的领域,他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已成为我国大地测量领域的中坚骨干,包括中科院院士、大学校长、军队将军等。

▲2001年,许厚泽先生(中)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
许厚泽先生已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40名。指导的博士生罗俊获2000年度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和2002年度全国优秀论文奖,其本人获2000年度彭荫刚奖教金。
(二)“平民院士”,心胸宽广
当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做过所长,获得过各种荣誉……应该说,许厚泽先生在经济上算得上“不愁吃、不愁穿”之人。但无论是他,还是夫人杨慧杰,都和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一样,是非常节俭之人。

▲2004年,许厚泽先生(前排左二)与夫人杨慧杰
(前排右二)在家里接待五位德、意、日外国朋友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厚泽先生到北京出差,总是住中科院机关楼后面的平房招待所。一次他从上海赶着去北京开会,打的去机场约需二三十元,手里提着幻灯机的他,却去乘大巴。上车时,他还得意地对身边送行的人伸出四个手指,“只要四块钱。”许厚泽先生说,要把课题经费用在真正的科研上。
早些年到国外出差,为节省经费,他常常在国外吃方便面过日子。一次在日本东京大学开会,主办方安排许厚泽先生住在了东京大学一个条件很好的宾馆。当其他人叫他去吃饭时,他正在吃方便面,“我感到很不好意思。”
而今,国家的富强、生活的富裕,工资、物价与国外差距的缩小,让许厚泽先生已不需要像当年那样吃方便面了,但他仍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态度。他的衣服,“除了几套正式场合穿的西装外,其余衣服几乎没有超过200元的。”因为节俭,他被称之为“平民院士”。
除了节俭,在同事眼中,许厚泽先生是一位没有架子的长者,他很喜欢与年轻人讨论问题,喜欢看学生的毕业论文。凡是学生论文答辩和所里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只要他在武汉,他是一定会去听;在朋友眼中,许厚泽先生是一个心胸宽广、广结朋友的人,他常常与测绘圈的其他院士们一起,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在家人眼中,许厚泽先生是温和的父亲、丈夫,家务、做饭拖地、超市购物、为女儿购买喜欢的物品等日常生活,他样样参与。

▲许厚泽先生举手投足间,透出浓浓的书卷气
在几十年的风雨科研道路上,许厚泽先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离不开他对事业的热爱和坚守,离不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科研之路向来曲折坎坷,布满荆棘,但是许厚泽先生却迎难而上,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坚毅如松,老而弥坚,直到今天许厚泽先生依然坚守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他执着坚韧的精神和态度让我们为之敬仰,替他自豪。我们也祝福他永葆青春,永远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岩松 马玲 舒鹏.呕心沥血地球探秘 风雨兼程终生无悔——记我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许厚泽院士.海峡科技与产业[J].2016(09)
[2]孙凝子.科学研究乐在新的发现——专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许厚泽院士.卫星与网络[J].2015(Z1)
敬告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ID:cehuizd)高度重视版权,对于来自网络、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内容会在文中标明信息来源、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感谢诸位对本公众号内容的认可,非常欢迎转载我们的文章,供交流学习。只是材料整理不易,请在直接转载全文内容时,注明出处。
转载格式:
1.请注明文章出处: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2.请注明文章来源:文章属于材料的综合整理,文末会注明来源,请一并附上
3.请以此结尾: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以转载本公众号文章“专业科普 | 【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知识产权发展概况”为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来源:OSGeo中国中心、广东自然资源、自然资源部测绘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专利保护协会,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