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招聘: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招聘博士后及专职科研人员

发布人:高心雨

 

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下称“测绘学院”)成立于2019年4月,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学院以遥感和导航为核心研究领域,依托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海洋和极地科考船以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拟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一批高水平科学家,发展全球变化天基观测系统,建设国家航天遥感应用支撑体系,推动大湾区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遥感综合监测及航天北斗产业化应用,目标是将学院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测绘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测绘学院重点建设有先进遥感技术、极地与海洋遥感、环境遥感、卫星重力、精密定位技术等五大研究方向。目前学院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专职研究人员等4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程晓教授任首任院长。学院规划5年内人才队伍建设规模达到300人(专任教师100-120人),学院发展迅猛,亟需大量在测绘、导航、遥感领域有建树的高素质人才的加盟。

 

合作导师

 

1

 

       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与技术部部长。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中国最早的遥感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发展了遥感综合调查和系列制图的理论和方法,领导编制了第一部再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系列制图技术规程;近年来领导并推动设立“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点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全球变化及应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同时担任国际大科学计划规划编制总体咨询专家组组长、国家极地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相关研究。

联系方式:xugh8@mail.sysu.edu.cn

 

1

 

       程晓,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9)。先后参加中国第16、22、24和32次南极科学考察,10余次进入北极地区考察,是我国极地遥感领域的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极地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包括南极冰架-海冰-区域气候系统相互作用机制、极地海冰关键参数反演技术和极地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研究等,在PNAS、RSE等地学领域顶级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曾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称号。

联系方式:chengxiao9@mail.sysu.edu.cn

 

1

 

       张吴明,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三维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担任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月球与行星科学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研制的“结构光三维扫描仪”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参与“嫦娥”探月工程项目中月球地形三维重建工作。近年研究重点为LiDAR点云数据处理,在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对建筑物三维重建和森林样地结构参数测量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P&RS、AFM等地学领域顶级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所提出的点云地面滤波算法CSF不但成为高被引论文,而且被国内外用户广泛使用。

联系方式:zhangwm25@mail.sysu.edu.cn

1

 

       惠凤鸣,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极地冰雪参数遥感制图与海冰遥感监测研究。连续两次被选派参加中国第28次、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执行科研任务,参加2014年8月北极黄河站冰川野外考察。2017年以来多次到芬兰、格陵兰等北极地区开展科考与合作交流。

联系方式:huifm@mail.sysu.edu.cn

 

1

 

       陈卓奇,男,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极地遥感与数据同化研究,在格陵兰冰盖不稳定性、格陵兰冰川消融机制、格陵兰空-天-地一体化观测体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研制了我国首幅高分辨率格陵兰遥感影像图,建设了我国首个格陵兰野外观测站,计算了海洋增暖对格陵兰典型入海冰川消融的贡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项。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6篇,担任BAMS、RSE、JGR、RS等刊物审稿人。

联系方式:chenzhq67@mail.sysu.edu.cn

 

1

 

       黄华兵,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遥感新技术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在激光雷达遥感信息提取方法与技术、大范围植被结构参数与地表覆盖制图、土地覆盖变化与人类活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研制了全国尺度的高分辨率森林高度、森林地上生物量等科学数据产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专题、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课题、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人才专项基金等项目1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篇。

联系方式:huanghb55@mail.sysu.edu.cn

 

1

 

       王天星,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学定量遥感机理、全球辐射平衡遥感及高光谱与多光谱遥感应用等研究。主持开发了全天候条件下短波辐射及长波辐射遥感反演算法;分别建立了可用于全球尺度遥感反演的山区短波辐射模型(SWTRM)和长波辐射模型(LWTRM),有效提高了山区辐射量的反演精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863、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10余项课题。截止目前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8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 项, 获软件著作权 2 项。

联系方式:wangtx23@mail.sysu.edu.cn

 

1

 

       黄旭,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专职科研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摄影测量与大范围数字表面模型三维重建、激光LiDAR点云处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美国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截至目前发表论文36篇,其中高水平论文20篇,国际会议14篇,国内会议2篇,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得会议最佳论文2项,获奖IEEE DFC竞赛 2项。

联系方式:huangx358@mail.sysu.edu.cn

 

招聘领域与方向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全球气候变化遥感监测与模拟

▶极地与海洋遥感(海冰、冰架、冰盖、积雪、北极航道、极地气候变化、极地与海洋观测装备等)

▶无人机遥感及应用 (高光谱、多光谱成像等)

▶激光雷达、三维建模、摄影测量 (点云处理、行星测绘、植被及建筑物建模)

▶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与制图

▶定量遥感反演与科学产品 (生物量、地表温度、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及其他相关方向)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遥感应用 (农业、林业、国土、环境、海洋等领域)

 

招聘条件

 

▶热爱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踏实认真,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及较大发展潜力;

▶具有遥感、地理信息技术、测绘、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或科研经历;

▶应聘博士后需具有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时间不超过3年,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应聘专职科研人员需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8岁;

▶申请者需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1篇以上,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

▶成果突出、具有较强数理基础、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申请者优先考虑;

 

相关待遇

 

▶博士后及专职科研人员在站期间有关待遇按照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年薪30万起(税前);

▶为申请人提供条件申请“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博士后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等项目,若入选进一步获得5-10万补贴;

▶享受中山大学校区补贴5万(税前),并享受1元就餐补贴;

▶为博士后及专职科研人员提供人才公寓;

▶专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作为副教授和教授的人才储备队伍,有大量机会可申请转聘为副教授及以上岗位或被推荐去广东省内其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

▶子女可就读中山大学附属学校;

 

应聘方式

 

请将以下材料发送至招聘邮箱(邮件标题注明:申请人姓名+博士后/专职科研申请材料),初选合格者将通过邮件或电话通知面试,需提供的材料如下:

1. 个人简历和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2. 1-3篇代表性论文全文;

3. 科研计划(重点说明申请理由、未来科研计划);

4. 其他可以证明本人能力的相关资料;

 

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电话:+86-0756-3668354

电子邮箱:sges@mail.sysu.edu.cn

注:本招聘长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