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名人堂(十九):刘经南院士

发布人:高心雨

 

引言

 

       测绘是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禹治水“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中国测绘便已初具规模。从先秦到民国,历代统治、战事运筹、疆域划分、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大计筹划,都靠测绘资料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测绘科学渐渐落伍于世界测绘科技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测绘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我国测绘事业从瘠弱发展至强大。从最初的大平板、三脚架、小笔尖,到今天的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俯瞰大地,各类移动测量系统扫描地面……广大测绘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倾斜摄影相机等大批技术装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本栏目将重点介绍测绘学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学部委员),正是他们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他们是一面光荣旗帜,是时代的楷模,激励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2

刘经南先生

 

       刘经南,1943年7月1日出生于重庆,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北斗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专家。1982年9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01、刘经南先生简介

 

       刘经南先生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

 

       负责完成了中国南海诸岛GPS大地控制网的建立和数据处理以及国家GPS A、 B级网的设计方案和数据处理;随后负责中国广域差分GPS建设方案等多项科研项目、湖北清江隔河岩大坝GPS形变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软件开发等;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应用、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主持研发的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推动了省级及城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在中国的建设。

 

       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刘经南先生获奖发言

 

02、知难而上,持之以恒

 

       上世纪60年代起,空间测量技术方兴未艾,为把传统地面测量技术与空间测量技术结合起来,国际上曾先后出现3个转换模型。这3个模型孰优孰劣,一时成为这一领域争论焦点。面对这一难题,1981年还是硕士生的刘经南先生勇敢地介入了这场争论,并证明出3个模型可以互相转化,有关模型不等价的争论也就没意义了。他还提出了第4个等价模型——“武测模型”,由此结束10余年国际学术争论。

 

       刘经南先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之初,有人质疑,工科出身的他,能否把四所不同特点和文化的大学融为一体,并担负起为百年名校再续辉煌的历史重任。

 

       明知压力很大,刘经南先生没有退缩:“校长这个工作挑战性很强,越是有挑战的地方,我越是感兴趣,碰撞越激烈,我越感到斗志旺盛。”

 

       人事制度改革,一直被视为高校改革的雷区。刘经南先生上任伊始,就在全校推行“全员聘用制”,作为第一步,所有教师岗位公开面向全校、全国甚至全球招聘。04年武大100个教师岗位,有30多位教师来自校外,16位从海外归来,“我们还要这样做”。下一步,武大准备对实验室人员及行政人员采取聘用制,校内外人员都可竞聘。

 

       刘经南先生说,他们正在研究怎样建立和谐的武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及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中塑造武大精神。

 

       知难而上和持之以恒就是刘经南先生的性格。

 

03、心怀国家,情系北斗

 

       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国防部运作的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提供的GPS技术,成为国际上一门迅速兴起、影响广泛的高科技。但长期以来,美国对其他用户提供的都是随时可能加上干扰的低精度信号,因此拥有一门自主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中国来说迫在眉睫。

 

2

刘经南先生

 

     “我们要用自己的碗,来装自己种出的粮食。”在与中国科技事业共同成长过程中,刘经南先生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国,涉及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一定要能自主可控,一定要有引领性、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才能步入强国之列。”

 

       他一路攻关,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个GPS定位商品化软件、第一个GPS快速静态定位软件;建立中国首个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在湖北建立国内首个省级区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实现北斗厘米级精准定位。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数据精密处理软件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观测数据融合一起的精密定轨方法,改变中国大规模、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必须依赖国外软件系统的被动局面。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家组成员,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北斗二号卫星姿态转换期间(每半年约15天)不能服务问题,建立亚太地区首个包括北斗在内地卫星导航(GNSS)高精度国际分析中心,实现北斗异构星座高精度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控。北斗服务全球的蓝图就在刘经南先生的手中徐徐展开。

 

04、春风化雨,循循善诱

 

     “刘院士喜欢跟学生谈人生规划。”刘经南先生的这一喜好为人所熟知。对于报读他的研究生,他不会立马帮忙划定研究方向,而是先观察半年到一年,在不断互动中,和学生探讨其优势和兴趣,结合他自己的眼光和国际前沿研究趋势,鼓励学生制定最合适的学术和人生规划。

 

     “学生刚刚跟我见面,我就给他论文选题,这样不负责任。”刘经南先生说。学生跟他相处,最大的感受是:自在、自我、自如、无压迫感。这与刘经南先生爱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有关。在“有所为”方面,他受儒家的影响较大;在“怎么为”方面,他受老子“无为而治”的影响多一点。他从不刻意强调什么,而是顺其自然。他遵循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刘老师很有激情,他讲话时,能让人感受到那激情奔放的状态。”刘经南先生在谈及工作时,从心底生发的那份激情,令学生十分叹服。

 

       在担任校长的几年里,虽然公务繁忙,刘经南先生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只要不出差,每天都会去实验室,或跟学生交流,或埋首科研项目,有时甚至忙到凌晨。他一直未曾离开自己钟爱的科学事业。    

 

     “一接触到专业,接触到科学,就感到浑身血管里的血液都充实起来,好像沸腾了一般,涌出一种冲动和激情。”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刘经南先生坦言,直到现在,自己仍非常喜欢站在第一线,和学生一起讨论科学问题,探索科学的奥妙。    

 

1

刘经南先生与学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