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我院极地团队研制的冰路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获得成功,首期极地遥感产品向全球发布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南极和格陵兰冰盖持续变薄,北极海冰快速消退,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为提升我国对极地冰雪环境的卫星遥感监测能力,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科技部共同资助的冰路卫星(Ice PathFinder,研制代码:BNU-1)于2019年9月12日成功发射入轨。目前,卫星运行已满一周年,是我国首颗专用于极地观测的小卫星。

2019年1月12日,正在研制中的“京师一号”小卫星
冰路卫星具有低成本、高回访、时空分辨率高等特点,但自重较轻,姿态稳定性弱等因素往往影响数据产品质量。中山大学极地遥感团队基于自身技术优势,研发了自适应遥感影像纠正技术和在轨辐射订正技术,构建了冰路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据冰路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团队负责人中山大学陈卓奇副教授介绍,冰路卫星1级数据产品几何精度小于300米,辐射特征接近MODIS数据产品。目前,冰路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已经生产高质量少云南北极1级遥感数据产品超过200景,并向全球共享。基于冰路卫星1级数据产品,冰路卫星应用团队不仅成功对南极第三大冰架--埃默里冰架历史性的大崩解事件进行了连续的监测,还完成了2020年格陵兰岛80米分辨率遥感制图。

9月12日,“京师一号”小卫星在轨一周年发布会现场

9月12日,“京师一号”小卫星在轨一周年发布会现场
2020年9月15日,冰路卫星在轨一周年暨极地遥感数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冰路小卫星极地遥感数据的发布,弥补了我国长期缺乏极地观测数据的短板,对于促进我国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