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第三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开幕
2020年12月4日上午,第三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珠海市开幕。来自全国90个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的近500位空间地球科学领域学者和专家参加会议。大会共同主席、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程晓教授主持开幕式。

程晓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吴季理事长代表学会致辞表示,空间科学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载人航天、月球空间探测和科学卫星工程三大体系,空间地球科学作为空间科学中的一个前沿交叉学科,近年来在国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突破,形成了我国空间地球科学支撑体系。

吴季理事长致辞
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代表会议承办单位致辞,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指出第三届空间地球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召开,将为中山大学测绘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中山大学“深空、深海、深地”的学科布局和近期成立的“全球变化天基观测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将有力促进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邰忠智副校长致辞
当天上午,郭华东院士、姚檀栋院士、吴一戎院士和施建成研究员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郭华东院士报告题为《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报告分析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实现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了地球大数据概念和技术框架,系统性地阐述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战略先导专项的建设目标和“广目卫星”的科学应用需求,报告还介绍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在18个SDGs的重要贡献和应用模式;指出地球大数据正在成为认识地球的新钥匙、知识发现的新引擎、决策支持的新手段。

郭华东院士作大会特邀报告
姚檀栋院士报告题为《第二次青藏科考和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研究进展》,介绍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定位、目标和十大科学任务。二次科考构建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实现了第三极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里程碑式突破;报告还系统阐述了亚洲水塔的冰川-河流-湖泊观测体系建设、季风和西风区冰川和湖泊变化与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亚洲水塔变化导致新灾巨灾频发,是对亚洲水塔命运的新挑战。

姚檀栋院士作大会特邀报告
吴一戎院士作题为《微波成像从层析、阵列到微波视觉》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在轨合成孔径雷达载荷现状,系统深入地总结了我国科研人员围绕天线尺寸优化、信号干扰抑制和图像散焦消除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的深入研究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并系统阐述了SAR三维成像的发展趋势。

吴一戎院士作大会特邀报告
施建成报告题为《中法水循环卫星计划》,指出了当前水循环对地观测中缺乏关键要素的最优化观测波段、缺乏协同校验能力、缺乏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能力等不足之处,并介绍了中法水循环卫星计划的最新动态和研发进展,该卫星载荷有望在2025年升空,为增强全球水循环观测能力做出贡献。

施建成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
空间地球科学以空间对地球观测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系统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与过程、发展演化机理和规律,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本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交流进展、展示成果、研讨形势,旨在凝聚力量、规划未来,共同推动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
本次会议为期3天,期间将组织13个主题、251场口头报告以及184个张贴报告,议题内容涵盖空间地球观测与数据处理的新技术与方法、地球大数据与分析、陆面观测、模拟与数据同化、海洋观测模拟与数据同化、大气观测模拟与数据同化、“三极”观测与模拟、月基地球观测机理与方法、重大自然灾害机理与空间观测、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关键因子空间观测、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影响观测与分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观测与模拟、辐射平衡和能量循环观测与模拟和水循环观测与模拟等。
浪潮集团、北京安州科技有限公司、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也参加了会议,并展出了最新的设备、软件和技术,为参会者提供了更多的科研支撑。
(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地球科学专委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