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名人堂(二十一):潘德炉院士

发布人:高心雨

引言

 

       测绘是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禹治水“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中国测绘便已初具规模。从先秦到民国,历代统治、战事运筹、疆域划分、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大计筹划,都靠测绘资料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测绘科学渐渐落伍于世界测绘科技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测绘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我国测绘事业从瘠弱发展至强大。从最初的大平板、三脚架、小笔尖,到今天的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俯瞰大地,各类移动测量系统扫描地面……广大测绘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倾斜摄影相机等大批技术装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本栏目将重点介绍测绘学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学部委员),正是他们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他们是一面光荣旗帜,是时代的楷模,激励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1

潘德炉院士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海洋遥感专家、《海洋学报》主编、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海洋水色遥感专家组成员、历任国际亚太遥感大会总主席。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1  潘德炉院士简介

 

       潘德炉,1945年12月26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海洋遥感专家,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主学科研究方向为遥感模式识别和应用。在海洋水色遥感大气校正、反演模式和应用技术,以及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理论、系统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有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起到了奠基和关键的作用。

 

2

(潘德炉参加学术研讨)

 

       他突破性地发展了中国海洋水色遥感反演算法、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理论和技术,并创建了中国遥感卫星模拟仿真系统和海洋水色遥感应用技术系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综合自然信噪比的概念,使遥感测试摆脱浑浊的水体带来的噪音影响;发展了遥感卫星发射前预测卫星图像质量和利用率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卫星的利用率,节约了国家资金。创造了卫星模拟仿真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运用到中国风云一号、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和中国台湾地区、美国、韩国和欧空局的卫星的遥感器及卫星轨道的论证、设计和研制中,不仅填补了中国遥感卫星模拟仿真的空白,同时在国际的卫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荣誉等身,脚步不停

 

       上世纪80年代,潘德炉受国家指派,到加拿大等国学习海洋遥感技术。潘德炉学成归国,带回来大量宝贵的遥感资料。在接收资料和使用美国卫星资料时,对方给我们设了很多限制。这给了潘德炉很大触动。于是他极力推动要发自主海洋卫星。200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用于海洋环境探测的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A”发射成功,实现了零的突破。对此,潘德炉深有感慨:“哪个国家掌握了高科技,哪个国家就会在海洋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国家也得有自己的海洋卫星,科技的真正发展只有靠我们自立自强。”潘德炉在海洋遥感领域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同时,他在遥感领域的研究不仅仅限于海洋遥感技术,还包括遥感卫星领域技术发展。上世纪90年代,潘德炉在我国开创了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摸拟仿真的新学科,成功创建了卫星模拟仿真系统,并先后运用到我国风云一号C星、首颗海洋卫星等卫星的遥感器及卫星轨道的论证、设计和研制中,填补了我国遥感卫星模拟仿真的空白。
        由他作为第一负责人的10多项国家级项目,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卫星地面站,已成为我国当前海洋遥感资料最齐全的地面站。

 

3

(潘德炉做学术报告)

 

       从最初装在风云气象卫星上的遥感器,再到装在航天飞船的,最后发展到专门的海洋卫星,潘德炉参与了多次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攻关。如今,介绍起海洋卫星们潘院士如数家珍:“海洋1A号,2002年发射。第二个卫星海洋1B号,2007年发射。2011年又发射了海洋2A号卫星……现在有两个系列的卫星,第三系列计划发射,将来还要发展第四个系列卫星。”但装了卫星并不表示就大功告成了,并不意味数据下来就能用了。“云层就会严重影响卫星采集的数据。 此外,我国近海比较浑浊,含沙量高。卫星看下来,看水里的成分难度就很大。”面对种种难题,潘德炉没有望而却步。经过攻关,潘德炉及其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1994年,潘德炉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遥感科学成就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1次,浙江科技重大贡献奖,光华工程奖,浙江省杰出创新人才奖,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5次......潘德炉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03  潘德炉院士谈海洋遥感技术

 

4

(潘德炉于中朝边境留念)

 

       “现在的海洋,已不是由海岸线、海岛和茫茫海水构成的空间组合概念,构成概念日益剧增,包括在海洋载体中认知海洋、经略海洋和种种人类活动的总和,故海洋已成为一种复杂的物理+人类活动的宏大系统。”潘德炉认为,海洋强国的标准有三条:国民关心海洋的程度有多高,科学认知海洋的水平有多深,国家经略海洋的能力有多大。以信息主导,体系建设智慧海洋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长远抓手。

 

       潘德炉表示,海洋遥感技术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百姓,为人民造福。其实,海洋遥感早已为浙江,特别是舟山渔业“保驾护航”。

 

       目前,舟山渔场就利用海洋遥感为渔业导航。原来渔民都是用“听其音、观其色”的传统方法来判断哪里有鱼群,现在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快速知道渔场位置。潘德炉院士团队与兄弟单位合作,还开发了北太平洋鱿鱼渔场环境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与海洋环境要素产品制作系统,渔场速报准确率高达80%。

 

       “现在建立了舟山海洋经济示范区,我们遥感技术也想做贡献。”潘德炉说:“海洋遥感会在建设智慧海洋工程中发挥作用,让每个老百姓享受智能服务,享受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