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测绘学院新丰江水库区域野外重力、形变测量纪实
吴浩 中山大学测绘学院
新丰江水库坐落在广东省河源市西部,属东江水系,集水面积约5140平方公里,水面宽阔壮美,库区周围低山丘陵环绕。新丰江水库俗称人间万绿湖,既有西湖的倩丽,又有庐山西海的气势。新丰江水库1959年10月截流蓄水后至今库区,出现了频繁的地震活动。1962年3月19日,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发生6.1级地震。该地震是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6级以上水库诱发地震之一,同时是我国探测到的首个水库诱发地震,也是发生在我国的震级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3月8日在广东河源市东源县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3.84度,东经114.52度。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10次。这些地震引发了人们对该地区地质构造和重力场特征的关注。为了深入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中山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导航团队在2023年7月31日至8月6日期间踏足新丰江库区,开展了相对重力、RTK三维位置以及土壤湿度等一系列野外测量工作以及新购重力仪器野外动态测试任务。此次测量计划包含29个固定测量点位,其中包括一个自建固定测点,用于连接南方科技大学的分布式光纤(DAS)形变监测网。全部点位重复测量共七十余次,行程共计1288公里。
(1962年河源地震等震线图)
中山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导航团队钟敏教授、博士研究生陈晓东同学、硕士研究生吴浩和汪海潮同学共同投入到了这次测量之旅。我们深知,水库诱发地震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未知的地下物质、应力等变化,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记录和探索。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也是对团队成员专业素养和合作精神的一次严峻考验。
(出发前对cg6仪器进行准备工作)
每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新丰江水库的水面上,站在岸边注视着水波荡漾的景色,这里曾经是多次地震的发生地,我们心怀敬意,却也怀着好奇。为了解开这片土地的秘密,我们做了充分的测前准备,确保仪器精确,技术熟练。
(团队成员在水库边洗脸)
然而野外工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着酷暑和潮湿的环境,团队没有退缩,蚊虫的叮咬和地形的崎岖并没有动摇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明白,每一个测量点都需要准确的数据,每一次测量都是一次切实的贡献。
(爬山路、穿林子)
在每处田野和林间,我们亲历了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见证了一天的开始和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遍遍地检查数据,保证准确性。每个数据点,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结果。
(烈日下测量)
时间紧迫以及任务繁重,我们中午只能自带着简单的干粮,在户外临时休息点匆匆用餐。炎炎烈日下,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带来的食物,吃得匆忙却充满了能量。
(当地特色河虾)
当夜幕降临,天空中的星星点点,似乎在为我们的努力点赞。团队成员聚在一起,品尝当地的美食。那些新鲜的河虾和鱼,是这片水域的精华,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勾起了我们的味蕾。特色豆腐花,更是风味独特,滑爽细腻,宛如人间小愿。在美味的盛宴上,我们的团队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共同分享着劳动的成果,也增进了彼此的情感。
(最后一日庆功宴)
这次测量的使命,终于在一片用数据点阵绘制的地图上完成。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为解开地球奥秘迈出更大的一步。
新丰江野外测量之旅,不仅是一次数据的采集,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知识的追求。我们将继续保持热情,持之以恒,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测绘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片曾经地震频发的土地上,我们用测量仪器记录了一份份宝贵的数据,也为地震科学研究贡献了一份力量。这次探险,将永远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记。最后鸣谢广东省地震局重力团队的廖桂金高工、唐国英高工、刘吉平高工等专家们对此次新丰江和珠三角区域野外测量任务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新丰江水库大坝、山城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