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与导航团队冯伟教授等在宽刈幅测高数据反演海洋重力场方面取得进展
01 研究背景
海洋重力场是海底地形反演、海洋资源开发和重力辅助导航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数据。卫星测高技术可精密测定全球海洋平均海面的大地高,可“直接”测定海洋大地水准面,并利用大地水准面与重力异常之间泛函关系,反演海洋重力异常。因此,卫星测高技术已成为反演海洋重力场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测高卫星的一维沿轨观测方式,缺少跨轨方向的同步测量,这种沿轨和跨轨的观测值不均匀分布严重限制了海洋重力场的反演精度和空间分辨率。
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等合作研制的宽刈幅雷达干涉测量卫星SWOT(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
大地测量与导航团队在水下地形变化检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01 研究背景
钙华湖泊是由碳酸盐沉积而形成的一类喀斯特湖泊,同时也是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在频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震)作用下,该湖泊景观地貌通常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中。有效检测地质灾害诱发的水下地形变化,对于了解钙华湖泊的地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传统的实地测量手段难以实现空间上完整且连续的水下地形测绘。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具备一定的水体穿透能力,可有效探测钙华湖泊水下地形变化,且不对湖泊生态景观产生人为干扰。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地震导
科研动态 | 大地测量与导航团队在卫星重力分离地震与水文信号方面取得新进展
1、研究背景
自2002年以来,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CE)卫星任务及其后续卫星(GRACE Follow-On)成功实现了对全球地球系统质量迁移的长期观测,在地球物理学、水文学、海洋学和冰冻圈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早期的研究表明,大地震引起的地球重力场变化能够被重力卫星成功探测到。GRACE观测到的同震和震后重力信号有助于约束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球内部结构。然而,由于GRACE观测中包含了多源信号,地震信号的分离容易受非地震信号的泄漏和污染。如何从重力卫星观测资料中准确识别和有效分离地震信号,是卫星重力在地震学研究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独立成分
科研动态 | 大地测量与导航团队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频重力场建模取得新进展
1 、研究背景
高精度的高频重力场对重力数据处理、大地水准面解算、地球动力模型构建和高程基准统一等具有重要意义。残差地形建模(RTM)技术基于正演模型解算高频重力场,其本质是采用谱域法、空域法或融合法解算万有引力公式。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级数发散和计算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如何解决级数发散问题并提升计算效率对高频重力场解算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介绍
科研动态 |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星载光子计数激光雷达浅海测深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1、研究目的
海岸地形的高精度测绘对岛屿开发、生态保护及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船载声呐测深和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在偏远岛屿的浅水区域应用中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局限性。近年来,星载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如ICESat-2)为浅水测深提供了新思路。然而,ICESat-2获取的光子数据常受复杂噪声干扰,且光子密度在时空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水下地形信号提取困难,制约了测深精度与稳定性。
2、论文简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自适应海岸测深方法(SWCBM-Ph),攻克了ICESat-2数据中
【论文分享】GNSS揭示陆地水储量变化对大气河流的动态响应
背景与意义
大气河流(Atmospheric River, AR)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强大的水汽输送能力,对区域降水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并易引发极端天气事件。研究AR的增水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度,还能为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调度及气候变化适应提供科学支撑。
在水文大地测量领域,GNSS因其高时空分辨率,已成为研究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关键技术。GNSS精准捕捉的地表垂向位移,可近实时反映水储量的动态演化,为极端降水事件的水文响应研究提供全新视角,有助于推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灾害预警体系的完善。
本研究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美国加州(图1)为例,基于GNSS垂向
2024年全国博士生(测绘、遥感学科)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召开
11月9日,2024年全国博士生(测绘、遥感学科)学术论坛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测绘与遥感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位专家学者、博士生参加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程晓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潘耀忠教授共同主持。
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罗俊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王桥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测绘遥感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南大学吴立新教授分别作了特邀报告。
罗俊院士讲解《天琴计划与全球卫星重力测量》
罗俊院士做题为《天琴计划与全球卫星重力测量》的专题报告
科研动态|大地测量团队与先进遥感团队在《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遥感浅水测深综述
研究背景:
浅水地形/测深数据对于航行安全以及水文学、地貌学与海洋学领域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实地测量和船载声呐等手段在浅水区的效率低、风险高。遥感浅水测深具备高效、非接触以及可重复观测的优势,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常见的遥感浅水测深方法包括光谱法、摄影法、激光法以及波浪法等,以上方法利用卫星、有人机和无人机等平台,以及光学相机、激光器和雷达等传感器,能够为浅海、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域浅水测深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缺乏遥感浅水测深领域的系统性综述文献。
论文简介:
本研究通过对从Scopus数据库检索到的同行评审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涉及逐年发文量、发文国
“时变重力场反演与下一代重力卫星模拟”国际合作团队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11日至14日,“时变重力场反演与下一代重力卫星模拟”国际合作团队会议在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ISSI-BJ)成功举办。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德国地学中心、法国空间局、德国汉诺威大学、奥地利格拉茨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五十余位科研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中山大学冯伟教授主持,并代表团队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国际团队的
团队成员参加大地测量与导航2024综合学术年会暨大地测量发展研讨会
2024年5月17日至19日,大地测量与导航2024年综合学术年会暨大地测量发展研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与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中国委员会联合主办,长安大学承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西安科技大学等8家单位协办。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中国科学院杨元喜院士、中国工程院李建成院士、中国科学院孙和平院士、中国科学院倪四道院士、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教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绍杰、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开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党亚民,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徐爱功等出席会议开幕式。长安大学副校长陈建勋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来自全
GNSS2TWS水文大地测量开源软件平台
陆地水资源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性和基础性自然资源。水文大地测量学作为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重点利用多源大地测量技术(GNSS、InSAR、卫星重力和卫星测高等)定量分析不同时空尺度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助力揭示陆地水文循环规律和水文气候交互机制,服务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基于大地测量技术的陆地水储量反演算法和开源软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深化水文学领域和大地测量学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服务国家水资源调查和科学管理。
GNSS2TWS系列开源工具由中山大学大地测量与导航团队和西南交通大学卫星大地测量团队联合开发。基于弹性质量负荷理论,从空域
【论文分享】基于我国光纤骨干网络的相对论重力测量模拟
1 研究背景
高精度时空基准的建立和维持是大地测量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中,高程基准的统一是保障空间数据一致性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采用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以青岛验潮站的多年平均海水面为零点建立。受限于传统水准测量误差的累积效应,距水准原点越远的地区,其水准测量累积误差越大。如何建立我国更高精度的高程基准一直是大地测量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时频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原子钟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光学原子钟的长期稳定度已达到优于10-18的水平,具备实现cm量级高程传递的能力;使用光纤时频传递技术能够实现稳定度优于10-19的频率比对。基于相对论原理的量子大地测量学正逐步从理论
逸仙智绘论坛第45-48期 | 水文大地测量学系列报告
逸仙智绘论坛第45-48期将于2024年09月28日(星期六)举办,论坛邀请了台湾阳明交通大学黄金维教授、中科院精测院周江存研究员、台北大学叶大纲教授和绿环有限公司董事长洪伟嘉博士做水文大地测量学系列报告。
论坛主题:水文大地测量学系列
论坛时间:2024年09月28日 9:00
论坛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瀚林三号E320会议室
腾讯会议:903-248-822
逸仙智绘论坛53期 | Kosuke Heki:Summer rain inflates a volcano, and winter air depresses a desert
逸仙智绘论坛第53期将于2024年11月27日 09:30-10:30上午举办,具体信息如下:
论坛报告人:Kosuke Heki,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分别于1979年、1981年和198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日本测地学会会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大地测量学会会士,AGU 2011 Bowie Lecturer, AGU 2019 Fellow, JPGU 2024 Fellow,现任GJI编委。
论坛题目:Summer rain inflates a volcano, and winter air depresses a des
时变重力场反演与下一代重力卫星模拟” 国际团队研讨会
1. 会议链接
Zoom link: https://us06web.zoom.us/j/87931291518?pwd=n13Gw5JgNaOd7Lkqc0FbN6lkjLh3HX.1
Meeting ID: 879 3129 1518
Password: 876968
2. 会议流程
团队成员参加大地测量与导航2025综合学术年会暨大地测量发展研讨会
2025年5月17日至18日,大地测量与导航2025综合学术年会暨大地测量发展研讨会在山东青岛成功召开。团队冯伟教授、蒋弥教授、姜中山副教授、杨萌副教授,学院彭福凯副教授,博士生陈晓东、熊宇昊、田宝明及硕士生张宝玉、王乐涵、许贝文等一行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分别作学术报告,积极参与交流与研讨。
冯伟教授在专题G02“重力场与垂直基准”中作题为《基于GRACE/-FO卫星重力和ICA方法的中国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降尺度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在中国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降尺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姜中山副教授在专题G04-1“大地测量监测与数据处理”中作题为《GNSS揭示陆地水储量变化对大气河
团队成员参加第十届青年地学论坛
2025年5月9日至13日,第十届青年地学论坛在素有“大明湖城、创新高地”美誉的安徽合肥成功召开。团队冯伟教授、杨萌副教授及博士生白鸿炳、黄俊、田宝明一行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分别作学术报告,积极参与交流与研讨。
冯伟教授担任专题18.15“极地地球物理”的专题召集人,并在专题9.6“GNSS水文大地测量与遥感”中作题为《GNSS2TWS水文大地测量开源软件及其科学应用》的特邀报告,系统介绍了团队姜中山副教授负责的GNSS水储量估算方法及开源平台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
杨萌副教授在专题10.1“月球探测与样品研究”中作题为《月球重力场模型在熔岩管探测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展示了团队在月球
测绘学院在基于重力卫星和降尺度方法的中国高分辨率陆地水储量变化方面取得进展
研究背景
我国长期面临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和干旱洪涝频发等问题,给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了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压力,导致华北平原地下水持续衰减、青藏高原湖泊显著扩张、高山冰川快速消融等区域性水文过程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复杂的水文演变过程对生态系统、农业安全与区域发展均构成潜在风险。
过去二十年来,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CE)卫星及其后续任务GRACE Follow-On(GFO)实现了对地球系统质量迁移和再分布的持续卫星观测。相比传统地面观测,卫星重力测量大幅提升了观测效率,为全球大尺度陆地水储量变化(TWSA)监测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