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本科生团队在SCI期刊上发表大创项目研究成果

发布人:赵倩

        近日,我院19级本科生何泳(第一作者)、廖文婷在SCI期刊《Remote Sensing》(中科院二区Top期刊,IF= 5.349)发表了题为“High-precision single building mode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registration between OSM and DSM from satellite stereos”的研究成果(图1),该成果依托中山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指导老师和论文通讯作者为黄旭副教授,研究生洪浩参与论文撰写指导。

图1 论文首页信息

        自2019年以来,我院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制定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了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平台,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和学科专业竞赛,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科研工作中的能力。我院在本科阶段就建立起导师制,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卓越人才。

 

项目组研究内容和发表论文内容介绍

        对于大规模三维建筑模型重建,目前已有方法使用多视卫星影像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SM和建筑物掩膜,分别可以提供建筑物高度和边缘信息。但是,由于卫星影像分辨率和观测视角的限制,现有方法存在DSM边缘重建精度较低、建筑掩膜提取泛化性较低等问题,从而导致大范围模型重建精度较低。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自动单体建筑模型重建方法,其核心是实现DSM栅格数据和OpenStreetMap(OSM)矢量数据之间的高精度配准。由于OSM可以提供全球大部分城市里高精度且完整的建筑矢量,本研究使用OSM为单体模型提供边缘信息。为了实现OSM与DSM间的高精度配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由粗到精的配准算法(流程图如图2),通过边缘梯度、内部高程均值与方差等约束构建全局能量函数,优化粗配准和精配准两个阶段。粗配准通过在固定步长下移动OSM矢量快速得到最优粗平移参数,为精配准提供可靠的初值。精配准是在粗配准的基础上,通过全局遗传算法求出最优平移和旋转参数,最终实现OSM和DSM之间的高精度配准。在北京/上海两个研究区上的实验显示,配准后的OSM的交并比(IoU)分别提高了69.8%/26.2%,F1-score提高了42.7%/15.8%,平移误差平均减小4.656 m/2.815 m,旋转误差减小0.538/0.228°。两个研究区的单体建筑模型如图3,展示了本研究在3D智能应用上的潜力。

图2 论文流程图

图3 北京(a)、上海(b)研究区单体建筑模型结果展示

 

心得体会

        回想过去参加大创项目的过程,从最初的课题思考到申请立项撰写项目申请书,到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目标和创新点,再到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撰写论文,我们遇到了许多难题,也成长了许多。在学院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充分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学会了科研论文撰写的逻辑思路。在此期间,我们和导师之间保持了良好的沟通机制,经常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也很感谢导师提供的建议和帮助。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一次让我们得到锻炼和成长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