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活动 | 第一届全国极地科学与教育创新教-学大赛 (一号通知)
一、大赛背景与目的
极地研究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极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极地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极地科学教育、科研实践、技术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源。为促进极地科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与教学创新,促进实验室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提升极地领域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激发青年学子投身极地事业的热情,六所极地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第一届全国极地科学与教育创新教-学大赛。
二、大赛基本信息
时间:2025年7月20日-22日
地点:广东珠海,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极地海-冰-气系统与天气气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极地生态与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极地地质与海洋矿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参赛对象:
教师组:高校及科研机构教师或科研人员
学生组:本科生、研究生
三、参赛分组
教师组
1. 极地专业授课
形式:现场讲课(10分钟) + 教学设计说明(文档)
要求:聚焦极地科学相关专业课程(如极地气象、海洋、地质、生态、环境、船舶工程、遥感技术等)的核心知识点教学设计与呈现。
2. 教学案例设计
形式:现场讲课(10分钟) + 案例设计说明(文档)
要求:将本人或团队的极地科研成果(数据、发现、技术等)转化为适用于本科或研究生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展示。
3. 极地科普教育
形式:现场模拟讲座(10分钟)+ 讲座大纲(文档)
要求:面向大中小学生或社会公众的极地科学知识科普课程的设计与展示。兼具科普内容趣味性、科学性、受众适应性。
学生组
1. 科研创新实践
形式:现场PPT展示(8分钟) + 创新实践报告(文档)
要求:针对极地科学或技术问题,利用极地现场考察数据、公开数据等开展的创新性理论、技术方法或应用实践研究。
2. 观测设备设计
形式:现场PPT展示(8分钟) + 设备设计说明(文档)
要求:分享极地观测设备的设计、维护、改进、小型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性想法、实践经验和优化方案(可现场展示设备样机)。
3. 极地科普新星
形式:现场PPT展示(8分钟) + 科普短视频或实验演示视频
要求:面向特定受众(如大中小学生、社区公众)的极地科普短视频、教学物理小实验等(可现场演示实验)。
三、奖项设置
教师组 (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学生组 (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四、重要日程
7月5日:网上报名截止(见下方报名二维码)
7月20日:现场注册报道
7月21日:开幕式、教师组比赛
7月22日:学生组比赛、闭幕颁奖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