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 我院联合中法核学院赴翁源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人:卢静月 编辑:卢静月

今年暑期,我院和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联合组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韶关市翁源县,开展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由我院党委许粤副书记、团委张天华书记和中法核学院党委刘李云副书记,以及我院张琨副教授、黄继锋老师带队,两个学院共20余名学生参加。

 

踏寻核工红色足迹,建模矿区三维地

   实践团前往中核741基地旧址及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观看历史照片、实物展陈和讲解员的解说,队员们了解到广东核地质人创造的三项“全国第一”光辉业绩,这些成果为国防建设和核工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实践团深切感悟那段艰辛历程,学习传承广东核地质队凝结的“下庄精神”。通过简陋工具与重大突破的对比,实践团更深刻理解“一穷二白”时期科技工作者的伟大,时至今日,自力更生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实践团还利用无人机对741旧矿厂址进行地形三维建模,为旧矿厂址生态修复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实践团师生参观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

 

实践团完成的旧矿厂址三维地形图

 

访谈亲历村民,传承下庄精神

为深入了解老一辈科学家和核地质人的光辉奋斗历程及其背后红色记忆,实践团在坝仔镇半溪村进一步考察调研,当地村民梁爷爷回忆道,中国核工业领域著名专家王明健令他印象深刻,其发明“简易炼铀法”“受控萃取法”等,在翁源下庄建立中国第一家自办炼铀厂,解决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问题。

 

接受访谈的当年亲历村民

 

讲述“两弹一星”精神,传颂核地质人事迹

实践团举行了“两弹一星”精神故事分享会。我院王梓佳和中法核学院周国钰、黄一鸣从青年视角讲述“两弹一星”精神内涵,科研和核地质前辈在韶关翁源的奋斗历程,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精神再次传递。

 

 

走访现代农业公司,感悟科技兴农富民

实践团前往全美花卉科技有限公司,考察兰花组培育种、幼苗驯化至温室智能栽培的全产业链流程。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兰花幼苗育需在20度的恒温空调房中,“喝”椰汁,“吃”香蕉土豆泥,快速生长上市。现代农业科技在特色花卉产业的深度应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实践团来到万艺电商文创中心,学习了解通过直播电商打造兰花品牌与网络营销策略。航拍组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记录江尾镇“一心一廊多基地”的经济地理布局。

 

走进现代花卉公司生产厂房

兰花栽培厂房内景象

 

实践团又来到江尾镇湖心坝客家围楼。550年的围楼群是粤北客家最重要的历史建筑群之一,她以修复老旧建筑,创新节庆形式的文旅实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围楼前,队员们用无人机航拍村景,用镜头捕捉传统围屋与现代兰花产业的共生之美。

 

队员们操作无人机拍摄湖心坝围楼全景

湖心坝围楼

松岗村全貌

、访谈铀矿历史,扎根基层绽放青春

校友访谈铀矿历史,扎根基层绽放青春

实践团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88届校友刘汉辉、94届校友谢伟光进行了访谈。两位校友讲述了当年翁源县上下一条心,用粮食与其它物资支持铀矿工人,让翁源铀矿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巨大贡献;以兰花产业崛起为例,讲述政府扶持、全民参与,让兰花在翁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最大的兰花基地等故事。两位校友寄语青年学子,把才智写进奉献祖国篇章,青春终将无悔绽放!

 

访谈校友

美术馆根植乡土,艺术家回报桑梓

美术馆根植乡土,艺术家回报桑梓

实践团最后一站走进省一级美术馆涂志伟美术馆。涂志伟是出生成长于翁源的著名油画家,他早年赴美留学,成名后回到家乡兴建美术馆。这种深植于土地之美的艺术和乡情,激励着更多翁源人走出家乡后回报和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神力量。

 

实践团与美术馆创建人涂志伟先生合影

青春实践不停歇,躬身实践获成长

青春实践不停歇,躬身实践获成长

三天实践中,实践团深入翁源多个村镇,走进“百千万工程”一线实践,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大地。从参观741矿址学习广东核工业精神,到开展“两弹一星”故事宣讲重温红色记忆;从操控无人机建模三维地形记录乡村新貌,到通过校友访谈倾听奋斗故事,再到深入考察现代兰花产业,基层体验淬炼出服务社会的担当。活动最终将形成的宣传视频《中国兰花之乡——翁源》,以科技与人文交融的视角,生动呈现乡村振兴的翁源实践,也见证青年一代在躬身实践中收获的扎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