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家国:黄旭华、曾庆存获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稿件来源:新华社、科普中国 发布人:高心雨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潜艇专家黄旭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共同荣获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人奖金800万元人民币。

 

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潜艇专家黄旭华

 

       黄旭华院士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所名誉所长,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开创人之一,先后担任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为中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卓越贡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

 

       曾庆存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开创性贡献。他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潜心基础研究,着力原创,并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大气科学、地球流体力学和气象业务的高层次人才。

       当天奖励大会上,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其他奖项也一一揭晓并颁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包括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英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芬兰、挪威、巴基斯坦等国的10位科学家。

 

3

 

有这样一群人
经冬复立春
在“冷板凳”上钻研着“热课题”
伴青灯黄卷
默默攻克着一个个“不可能”

他们都曾在万众瞩目中
接过沉甸甸的荣誉证书
他们都有同样耀眼的称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让我们一起认识他们
并记住他们的名字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刘永坦:科技可以兴国

4
习近平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颁发奖章

 

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
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
40年坚守
带出一支“雷达铁军”……
他就是刘永坦!

刘永坦坚信
科技可以兴国,
他一定要实现这个最朴素的愿望。

5

他说:
“雷达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
这样的雷达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
中国决不能落下,
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钱七虎:我的使命就是为国铸造最强盾牌

6
习近平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颁发奖章

 

他用毕生精力成就一项事业,
建立起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
创立了防护工程学科,
引领着防护工程科技创新,
为我国铸就固若金汤的“地下钢铁长城”。
他就是战略科学家钱七虎

7

钱七虎说:
“国家间的军事竞争就像两个武士格斗,
一人拿矛、一人持盾,
拼的是矛利盾坚。
我的使命就是为国铸造最强盾牌。”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王泽山:走一条自己的路

8
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他在火炸药研究方面的贡献
堪称“中国的诺贝尔”
60多年,他走一条自己的路,
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
他就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
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王泽山

9

王泽山说,
如今搞科研,
很多人会习惯性地
去参照国外的解决方案和研究进展,
但他总希望“用科学研究科学”
走一条自己的路,
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

 

侯云德: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10
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他与病毒“斗”了一辈子
他痛恨曾夺去长兄生命的传染病,
从小立志学医,不让“猛虎”伤人。
道固远,笃行可至;
事虽巨,坚为必成。
他就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
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
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
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
主要奠基人侯云德。

11

跟病毒搏击了一辈子,
侯云德从不懈怠。
“如果让我对年轻人说点什么,
就是要学点哲学。
哲学是规律的规律,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
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赵忠贤:力争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

12
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颁奖

 

有没有一项工作
能让一个人专注不移38年,
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活跃的思考?
对于赵忠贤来说,
回答是:当然有!
50多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
赵忠贤一直从事超导研究,
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3

赵忠贤说,
力争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
并且让外国人接受,
真正去引领世界超导研究的发展。

 

屠呦呦: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14
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颁奖

 

她带领团队发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
让中国医药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曾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也是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
首位女性科学家。
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
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15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
作为抗疟首选方案。
正是传统中医药的宝贵价值
和屠呦呦对于国家使命的忠诚之心,
让世界疟疾感染者免于病痛,
重获新生。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于敏: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16
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他的名字绝密了28年
他和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核卫士”一道,
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
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
他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
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于敏

17

“一个人的名字,
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说。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张存浩: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18
习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颁奖

 

张存浩,著名物理化学家,
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
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一位留美高材生,
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
毅然回到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的祖国。

19

“回国后,
做了这么多任务性科研,
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科学兴趣?”
曾有记者这样问他。
张存浩坚定而从容:
“从青年时代起,
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
就是报国。
国家的需要,
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程开甲: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

20
习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颁奖

 

50多年前,
中国西部的戈壁上空腾起巨大蘑菇云,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声东方巨响的背后
有一个传奇的名字——程开甲。
程开甲,我国著名物理学家,
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

21

程开甲曾在一篇文章回忆道:
“我们艰苦奋斗的传统
不仅仅是生活上、工作中的
喝苦水、战风沙、吃苦耐劳,
更重要的是
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
是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和实现,
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

 

22

 

他们的一生
矢志报国、忠于职守
殚精竭虑、深藏功名
祖国强大了
他们也老了
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
接过了他们手中的火炬
这样的科技明星还有很多
……

科技星空
群星闪耀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
感恩他们的奉献
传承他们的精神
他们,才是最该追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