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缅怀测绘学界逝去的院士
我国测绘事业能有今天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测绘先辈们身体力行地钻研与探索。又是一年清明,谨以此文表达对中国测绘科学界已离我们远去的七位院士的追思与缅怀!感谢他们为测绘科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1
夏坚白
< 大地测量学家、天文测量学家 >

1977年10月27日逝世
1903年11月20日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大地测量工程师文凭。1937年及1939年先后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特许工程师文凭和工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同济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夏坚白毕生致力于我国测绘教育事业,是我国大地天文学的奠基人,中国当代测绘事业的开拓者。
2
方俊
<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1998年5月5日逝世
1904年10月26日生于广州,籍贯江苏武进。1923年唐山交通大学肄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初,方俊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他于1957年主持全国天文重力水准网和重力基本网的测量规划,提出方格模板计算方案,被苏联、东欧和我国的教科书称为“方俊方格模板法”。他在地图投影、天文重力水准、垂线偏差估算、潮汐改正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3
王之卓
<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2002年5月18日逝世
1909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丰润。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20世纪40年代对立体测图技术有重要贡献。1986年他被匈牙利测绘学会授予“名誉会员”,1988年7月1日至10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16届大会上被授予“荣誉会员”的称号(根据会章规定,全世界在这一领域健在的人中荣获该称号的不得超过7人)。1939年2月王之卓教授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他在摄影测量测图、空中三角测量、误差理论以及数字自动化和遥感技术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4
陈永龄
<大地测量学家 >

2004年8月15日逝世
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他是中国大地测量学科的带头人,打破了中国的大地测量工作没有国家标准的局面,组织建立国家的大地测量标准(《大地测量法式》),直到今日,此标准仍在使用。他在1975年测得珠峰海拔高程值,获得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数值,让中国测绘水平得到国际公认。此外,陈永龄是华南工学院和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组建者和创始者,培养了大批测绘人才。陈永龄还是测绘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他自力更生在短短几年就建立起大地、航测、制图、地名、电子和情报等研究室,为国家出成果、出人才。
5
陈述彭
< 地理学、地图学家>

2008年11月25日逝世
1920年2月28日生于江西萍乡。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述彭是中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他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地理制图、航空像片综合制图和地图编制自动化的实验研究。他开拓了中国遥感应用新领域,倡导并组织了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推动“数字地球”战略研究,探索了“地学信息图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6
李小文
<遥感、地理学家>

2015年1月10日逝世
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籍贯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他是我国定量遥感研究的先驱,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遥感领域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首个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等。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系列模型,得到了世界各国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成名作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7
宁津生
< 大地测量学家 >

2020年3月15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