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名人堂(四):陈永龄院士

稿件来源:陈氏微天地、百度百科、武大测绘学科 发布人:高心雨

引言

       测绘是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禹治水“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中国测绘便已初具规模。从先秦到民国,历代统治、战事运筹、疆域划分、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大计筹划,都靠测绘资料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测绘科学渐渐落伍于世界测绘科技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测绘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我国测绘事业从瘠弱发展至强大。从最初的大平板、三脚架、小笔尖,到今天的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俯瞰大地,各类移动测量系统扫描地面……广大测绘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倾斜摄影相机等大批技术装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本栏目将重点介绍测绘学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学部委员),正是他们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他们是一面光荣旗帜,是时代的楷模,激励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1

陈永龄 (1910-2004)

 

       中国著名大地测量专家,原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长期从事测绘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大地测量见长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近200万字,是我国大地测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01

陈永龄先生简介

 

       陈永龄,大地测量专家。1910年11月8日生于广州,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学系,1934年8月进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大地测量,1948年于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任教,1951年出任岭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武汉测绘制图学院建校后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1957年创办《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2004年8月15日逝世。

       曾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兼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及测绘分册编委主任,《测绘学报》副主编等职。致力于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理论和我国地区地球形状的研究,在我国大地测量法式,地心坐标系统和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测量等方面有重要贡献。编写了《养路工程学》、《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等教材。

 

02

中国测绘研究事业的先驱

 

1.接受重任 坚定不移

       1959年6月陈永龄调任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兼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永龄作为测绘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他坚定不移地依靠党的组织,团结该所全体科技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就建立起大地、航测、制图、地名、电子和情报等研究室,帮助这些研究室制定了长远的科技发展目标,选配了各方面的科技管理干部和研究人员。辛勤的劳动,终于育出丰硕之果,这所综合性的测绘科学研究机构,很快就为国家出成果、出人才。

 

2

陈永龄 | 图 百度百科

 

2.苦心耕耘 成就非凡

主持制定我国测绘科技发展规划

       为了改变我国建国初期测绘科学技术的落后面貌,他积极参与《1956—1967年国家最重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简称《十二年规划》)的国家级测绘项目计划的制定,提出了诸如大地测量法式的制定、各种测量基准的建立、天文大地网的整体计算和地球形状的研究等一系列战略性课题,为发展大地测量科学技术指明了方向。

 

主持制定大地测量和其他全国性测绘技术标准

       陈永龄作为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主持了我国测绘的根本大法《大地测量法式》的编写和论证工作。他对当时全国正在实施的天文大地网的布设结构、图形强度和观测精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法式(草案)》。对保证全国性主要测绘技术标准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制西藏的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测量技术方案

       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高程历来为人们所注意。近百年来,国外对它进行过多次测定。但由于珠峰地区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一些特殊理论与技术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使珠峰高程测定精度较低,1965年陈永龄开始进行测定珠穆朗玛峰高程基本技术方案的研究,提出了解决精确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难题和特殊理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即求定观测珠峰时的大气折光系数和推求珠峰附近大地水准面起伏的方法。1965年、1968年和1975年中国珠峰高程测定基本上是根据陈永龄意见组织实施的。1975年测得珠峰海拔高程值为8848.13米。珠峰的这一海拔高程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数值,已得到国际的公认。

 

3

武汉大学陈永龄铜像揭幕 | 图 百度百科

 

3.身患疾病 不忘初心

       1980年,70岁高龄的陈永龄不仅身患多种疾病,而且视力已完全衰退,不能正常地阅读和写作了,但他仍接受了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测绘学》卷的总编辑任务,《测绘学》卷200条词目,近40万字。四年多的时间内,在他主持下,对测绘词目的选择、全卷的框架结构,花费了不少精力,还亲自撰写了近6000字的大地测量学方面的词条。测绘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独立类别,列入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而自成一卷,这在当代世界众多百科全书中也是仅有的,陈永龄对此书编写作出重要贡献。

       在1988年12月“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年会”召开时,他不顾年老多病,行动不便,毅然决定参加会议,并亲自写了贺信和有关建议,后因会议改在五楼召开,他实在难以上楼,不得不请别人代他在大会上发言。与会代表听了他的发言稿无不为之感动。

       1989年,陈永龄已近80岁高龄,仍孜孜不倦,关心祖国大地测量事业的发展,再次写下《从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崛起展望今后的大地测量任务》的论文,指出了我国现在和将来的大地测量可能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接着又倡议和组织了有几十位专家参加的“地球动力学座谈会”,以进一步推动大地测量学和地球动力学的结合,为开创大地测量的新领域而努力。

 

4

陈永龄参观中国科学测绘研究院建院30周年成果展 | 图 南方日报 

 

03

一位卓越的测绘教育家

 

       陈永龄十分重视和关心对青年教师的培养。1957年4月,他在武测校刊上发表的题为“与青年教师谈进修问题”一文中指出:“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才能使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才能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迅速赶上国际水平。”他亲自和青年教师共同讨论制定教学方案,帮助他们选择教材,向他们传授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工作,并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陈永龄还亲自为身边工作的青年教师制定学习、进修规划,为他们提出努力目标,指明研究方向。他甚至专门抽时间为青年教师补课,就是在外地出差也不忘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陈永龄的教育培养下,今天这批青年教师不但是各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而且已成为中国测绘事业的栋梁之才。

       陈永龄在任研究所所长时,对研究所青年不但言传,而且身教。有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的青年,因不懂专业,加上语文水平较低,译出来的文章水平不高,他以一个长者身份,找他到自己的办公室,耐心细致地帮助,逐字逐句地给他修改译文。从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青年人,他们撰写的论文,由于普遍存在文学水平较低、表达能力较差、逻辑性不强的问题,陈永龄所长逐句逐段地帮助他们修改论文,详细讲述撰写论文的一般格式和基本要求。凡是聆听过陈永龄所长教诲和亲身感受他热情、耐心帮助过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级教授,但他为人师表、待人诚恳、谦虚谨慎,他是位所长,但从不以领导者自居、自傲,年轻人把他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亲切地称他为陈老师。

       陈永龄还十分地重视教材建设,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刚恢复的土木工程学系任助教时,就与同任助教的夏坚白共同编写了《养路工程学》,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开始编写大学测量教材《测量平差法》,1943年陈永龄在同济大学任教时,开始着手中国第一套《大地测量学》教材的编写。在武测任教期间,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撰写出版了《大地测量学》(上卷一、二分册),该书吸收了国外大地测量教材的优点,紧密结合中国测量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际并重,对大地测量学的重大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论述,成为中国建国后一部理论较系统、内容较完整、阐述较全面、切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

 

5

陈永龄参与编写的教材 | 图  百度百科

 

 

陈永龄先生年表

• 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 1927年9月至1931年7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土木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

• 1931年8月至1934年7月任清华大学助教。

• 1934年8月至1935年6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学习大地测量专业并获硕士学位。

• 1935年7月至1939年2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系学习并获工学博士学位。

• 1944年曾赴印度考察大地测量。1948年冬,陈永龄去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任教。

• 1951年,陈永龄出任岭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

• 1959年6月陈永龄调任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兼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 1980年11月,陈永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1998年,在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获得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

• 2004年8月15日,陈永龄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参考文献:

[1]陈永龄  .中国科学院学部[引用日期2019-10-01]

[2]陈永龄院士  .同济大学校史馆[引用日期2019-06-23]

[3]沉痛悼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永龄先生  .测绘学报[引用日期2019-06-23]

[4]大地测量学泰斗——陈永龄  .科普中国[引用日期201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