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名人堂(二十二):郭华东院士
引言
测绘是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源远流长。自夏禹治水“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中国测绘便已初具规模。从先秦到民国,历代统治、战事运筹、疆域划分、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大计筹划,都靠测绘资料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测绘科学渐渐落伍于世界测绘科技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测绘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我国测绘事业从瘠弱发展至强大。从最初的大平板、三脚架、小笔尖,到今天的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无人机俯瞰大地,各类移动测量系统扫描地面……广大测绘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高精度定位芯片、倾斜摄影相机等大批技术装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今,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本栏目将重点介绍测绘学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学部委员),正是他们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他们是一面光荣旗帜,是时代的楷模,激励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

郭华东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
1.郭华东院士简介
郭华东院士是地球科学学家。1950年10月6日生于江苏丰县,籍贯江苏徐州。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2009年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郭华东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

郭华东院士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郭华东院士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他系统揭示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揭示了熔岩的去极化机理与植被的多极化响应现象,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建立了多源遥感找矿理论方法与模式,建立了重大地震灾情全天时全天候和主被动遥感观测体系,提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及月基观测概念;他还组织建设了新型对地观测系统,建成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任“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创始主编。郭华东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俄罗斯地理学会N.M. Przewalski金奖和亚洲遥感协会Boon Indrambarya金奖。
2.醉心科研 家国情怀
1973年,郭华东院士考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开始了对地球的亲密探索。“我那时候对关于地球的事都非常感兴趣。”大学毕业后攻读雷达遥感专业研究生,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遥感。
- 借卫星之眼 了解祖国变化
遥感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技术,它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面上的各类地物。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本身来讲它是一种战略高技术,代表了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郭华东院士说。他以前一直担心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祖国的变化太快了,特别在夜晚的灯光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变化幅度实在很大。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年变化特别大。”
“中国的科技创新在国际上排位越来越靠前,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同时郭华东院士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中国发明、中国创造、中国原创的科学发现还是太少。他认为,我国科技创新还要不断发力前行,特别是基础研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科研人员的创新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
-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这些年来,郭华东院士利用遥感和数字地球手段观测环境、沙漠、森林、植被、遗产和矿产,也见证了城市发展。他在遥感中看到壮美山川,也在遥感中看到被地震破坏的城市如何重建。不止于国内,郭华东和他的团队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究,将浩瀚星空和地球作为工作内容,让郭华东院士拥有了全球化的视野和对这颗星球不一样的浪漫情怀。

郭华东院士在柬埔寨库仑山进行实地考察(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
- “从事科研的人如果觉得苦 那他注定成为不了一个科学家”

郭华东院士在玉树进行地震灾后遥感验证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一般人可能以为做科研是件很苦的事,但如果科研人员也觉得这是件很苦的事情,他注定成为不了一个科学家。”郭华东院士说,平常上班很忙,要开会、出差、跑课题。反而周末、放假的时候更可以全身心投入研究,这是高度自由的时间,对他来说也是放松的时候。说这话时,郭华东院士一改谈论专业时严肃的表情,脸上透着腼腆和发自内心的快乐。
- “这是我热爱的事业,也是终生追求的事业”
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如今,郭华东院士也从当年“对地球很感兴趣”的青年成长为空间地球信息科学家,迎来自己的“从心之年”。
“我心里默默地想着祖国给我提供了好机会,我对祖国应该有什么样的贡献?坦率地说,这是我经常想到的事情。”郭华东院士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年龄已不是创新的最佳时期,最大的任务应该是将经验传递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这是他给自己“从心之年”列的第一个任务。
“将我的经验、建议形成咨询报告递交给决策者,也为国家智库建设作贡献。”既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做的事,也是作为一个政协委员“建言资政”的具体诠释。
对于郭华东院士而言,“从心所欲”就是要做自己所爱的事情。这些年,他还有另一个钟情的科研方向,那就是把月球作为空间对地观测平台的“月基对地观测”研究,目标于将来建立月球对地观测系统,对地球实现稳定、长期、有效的观测。郭华东院士说,这就是他最爱的事情,是他终生追求的事业,也是他的“从心所欲”。
3.郭华东院士成就
- 科研成果
郭华东院士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4部,其中《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for Earth Observation》被遥感经典著作《Manual of Remote Sensing》列为国际雷达遥感教科书。《Radar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in China》被国际著名刊物——PE&RS杂志独立发表一千余字书评,称该书反映了其团队2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对航天遥感科学家有极大价值',《雷达对地观测理论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汶川地震灾害遥感图集》曾获业内同行高度好评等。获国家和院、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先后被评为中科院、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被授予全国科技界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国家863计划15周年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和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等称号。培养研究生42人.。

汶川地震灾害遥感图集(图源百度百科)
- 获奖情况
作为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3项,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5项,并获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及国外进修生26名。1992、1996年分别被评为中科院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6年10月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 主要论文
[1] 综合主动和被动微波数据监测土壤水分变化[J]. 李震,郭华东,施建成.遥感学报 . 2002 (06)79
[2] 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 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地理科学进展 . 2001 (01)75
[3] “数字地球”与对地观测[J]. 陈述彭,郭华东.地理学报 . 2000 (01)68
[4] 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 王心源,范湘涛,邵芸,郭华东,王长林,刘浩.地理科学 . 2001 (01)63
[5] 建设国家对地观测体系,构筑“数字地球”[J]. 郭华东,杨崇俊.遥感学报 . 1999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