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学堂:走进脱贫攻坚,厚植家国情怀:我院2020级青马班观影活动观后记

发布人:高心雨

青马观影活动

1

 

       11月4日,我院组织师生前往影院观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本次观影活动不仅增强了我院入党积极分子的集体凝聚力,还使同学们收获了许多未曾有过的感悟。在观影结束后,许多同学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感想通过细腻的文字向我们一一道来。下面将展示我院青马学堂学子们对于这部电影的思考与感受。

 

  • 第六小组 :中国医保让病有所医

       在《我不是药神》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谁家能保证没有个病人呢?因为一个病而拖垮一个家庭的问题,在中国还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医疗费用过高,普通老百姓没有足够的金钱去承担这期间的的高额费用。多少人到最后就像我和我的家乡中老舅一样“我这病吃蒲公英就能好,蒲公英老家有的是”无奈寄希望与迷信。就像高价药格列卫已在2015年被纳入医保范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从2018年5月1日起,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及有实际进口的中成药进口关税降至零。大病保险报销比极高、医保目录增加、医保待遇提高都说明我们国家关注百姓生计,正在一步步解决大病难问题,让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病不要命,钱要命啊!”这是老舅面对高昂手术费用的无奈之词,这也说出了不少普通老百姓的心声。如果百姓们都因治病昂贵宁可选择疾病缠身,那绝不能说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切实解决这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除了降低药品价格,政府的又一“灵魂砍价”也备受关注。今年九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在天津召开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启动会,会议提到国家级耗材带量采购开始落地实施,冠脉支架被确定为首批带量采购品种。在国家这一政策之下,原本均价1.3万的支架将下降至700元左右,医用耗材标准不一、分类不清的问题也将得到统一,这将大大减少超千万冠心病患者的手术费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事关全区百姓幸福安康的重中之重。通过国家采购方式挤出虚高价格水分,无疑会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全社会对于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病有所医,一个都不能少”,于小家而言,是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身边人,在艰难的患病时刻保有对生命的希望,守护生命的尊严;于社会而言,是医疗科技的进步、医疗体制的进一步优化、医疗福利向各个阶层的全面覆盖。让每一个患病者都能得到医疗救治,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政府推动医保政策优化,药企于医药研发机构医学科技的突破,从医者的妙手仁心以及患者的意见反馈与理性配合。

 

       “我这病吃蒲公英就能好,蒲公英老家有的是。”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这家乡的蒲公英不再只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而是能为每人解决“患病难医”问题的一种踏踏实实、便利高效的医疗保障。

 

——丁雯慧、刘王军、王梁炜、曾宇扬

 

2

 

  • 第九小组 :赤子治沙让家乡“变了样”

       《回乡之路》是发生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毛乌素沙漠的故事,“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是曾经的毛乌素沙漠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自1959年以来,政府已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经过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治沙斗争,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

 

       2019年6月21日,无人机拍摄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远处仅存的沙区成为人们了解这里生态变迁的对照区域。通过多年探索,当地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治沙、发展模式,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筑起了阻止毛乌素沙地南移和西扩的“绿色长城”。2020年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在现实生活中,“乔树林”代表了热爱家乡、勇于奋斗的陕北榆林治沙人的群体形象。其中,曾是北京某外企的高管张应龙,在2003年放弃高薪,自筹资金300多万元,辞职回到家乡榆林市神木县治沙。短短17年的时间,他运用科学的方法,成功治理了40多万亩沙漠,并规划和发展了多种与之相关的产业,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另一位是今年八十高龄的张炳贵老人,党员,原榆林市横山县水保局的工程师。2003年退休后,回到家乡承包了300亩荒沙梁,治沙、种苹果,经过十几年反复试验,最终取得成功,为家乡人民致富创收增添了一条新路子。在陕北榆林,像张应龙、张炳贵这样的治沙人还有很多。因为有他们这样的治沙人,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才被成功“制服”。他们不仅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更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深刻的科学论断。

 

       一片充满英雄故事的土壤才能催生更多的创业英雄;一方充满赤子之情的热土才能唤回更多的返乡赤子。

 

——何溪怡、王瑞蕊、王鑫、冯小蔓、肖万鑫、陈宣竹

 

3

 

  • 第十一小组 :下乡干部用技术“改变”家乡

       《我和我的家乡》中第五个故事《神笔马亮》主要讲述了出生在东北山村的马亮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做点事情。所以放弃了去重点美术学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为了不让秋霞发现,所以和所有村民共同防止被秋霞发现所发生的故事。

 

       在一个个“脱贫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个扶贫干部奔忙在乡村一线,把根扎进农村深处,无私奉献,砥砺前行。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脱贫的道路上,带头人十分重要。正是一位位像马亮一样的第一书记情系贫困村,做好引路人,才有全国各地的一份份脱贫喜报,才有了一个个美丽和谐的新农村,一张张农民们富裕起来了的笑脸。精准扶贫,是党中央根据国情作出的破解“贫困”问题的战略决策和具体实践。作为“第一书记”,他们必须把精准扶贫这份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或许他们有的人放弃了学术的殿堂,远离了亲爱的家人,但他们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做事,实打实地为百姓解难事,让百姓真正地享受到党的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这份荣耀,是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学历也无法比拟的。

 

       所以,多么荣幸,我们有第一书记杨月娥,在2019年,马溪乡塘头村上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因家庭原因调离岗位,当领导还在考虑驻村第一书记选派人选时,她主动请缨站了出来:“我曾经在施秉县学习过两年,对那里的环境较为熟悉,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初到塘头村,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民意,了解每家每户收入、存在哪些困难,每天她都会到村民家中走访座谈。她的一日三餐也变成了“塘头村模式”,即早餐上午10点、中餐下午3点、晚餐晚上8点。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同比增收4万元。如今,放眼望去,塘头村镶嵌在绿色丛中,茂密的森林,漂亮的房子,弯弯的梯田,干净整洁的通村路,蓝天白云鸟飞鸣。村里人常说,现在跟以前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亦有高俊德书记,他争取学生宿舍、食堂建设资金,组织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捐赠衣物,改善村容村貌,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发展……2018年,高俊德驻南辛庄村以来,除了帮着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办了很多实事。“全村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74人,已经全部脱贫。”高俊德说,看到南辛庄学校“美起来”、教师队伍“强起来”、村庄里孩子“笑起来”,感觉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还有许许多多扶贫干部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是他们,让越来越多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冒出了发展的绿芽,生机蓬勃。

 

       其实,马亮的自我反问“我能做什么?”,也是所有扶贫干部的自我思考,但显然,他们都用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像影片中的马亮,他选择了重拾小村的美,因为他顾念家乡,不忘初衷;因为与物质和面子相比,他更注重精神追求。现实中,从塞北大漠到烟雨楼台,从雪域高原到金沙碧海,中国壮阔的疆域上有无数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他们也与马亮选择了同样的路。《神笔马亮》,以个人见家乡,以家乡见国家,以小我见大我,马亮的努力让茴香村变得美丽富饶,我相信脱贫攻坚,也能让人民见证幸福,能让世界听见中国崛起的声音!

 

——何炳泉、李子瑄、张书宽、魏家怡 、黎诗淇

 

  • 第四小组 :乡村教师点亮文明之光

       在城市化进程极其迅速的今天,乡村仍然是许多人直接生活的地方。而今乡村教育环境相较于城市里来说还是比较落后且艰苦的,可是即使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依然有一群人坚守在那里,为乡村的孩子带来希望与未来。

 

       像《我和我的家乡》中的范老师一样,他们有的甘愿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选择走进大山,走进乡村;有的甘愿奉献自我的青春,在大山一呆就是几十年;有的甚至不顾家人反对,矢志奉献给教育事业。他们工作的时间有长有短。但他们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用一颗坚韧的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都是为了大山里的孩子能有一个期望的明天,都是用自我无私的爱来关爱学生,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爱的人。我们要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现在乡村在空心化,乡村教育在空心化。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进而振兴乡村的中坚力量。

 

       作为国家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教育一直是被党和国家所重视,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上世纪乡村的民办教师,到城里的老师定时下乡支教,再到2003年开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代代人默默的坚守乡村,为穷苦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而服务。他们的坚守为农村孩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而从现实角度上来看,现今的教育扶贫在某种程度上的确遭遇了一些困难,进入名校的学生中家境殷实的学生占比更高,以至于一些媒体和教育从业者高呼“寒门贵子”变成了“寒门再难出贵子”。

 

       从原因上剖析,这种现象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若要一言以概之,那便是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差距在不断扩大:其一,教育成本在不断提高,相比于从前,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财力去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其二,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和收入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对于老师而言,在城里学校教书生活条件更方便,收入还更高,以至于农村学校越来越留不住人才,教育质量也就不免下降了。

 

       幸运的是,国家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解决此类问题。如教育扶贫“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面对贫困学生,让贫困学生能消除和城市孩子的学习条件差距,去到更好的大学深造;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旨在为基层学校提供更好的师资人才,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些心系基层的优秀中学如成都七中,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渠道为继承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等,也为基层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望未来,希望有更多的贫困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到外面的世界,用自己所学摆脱贫困,服务社会。

 

       乡村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居于深山,或面朝黄土,年复一年,勤勤恳恳,浇灌着一个个稚嫩的希望。因为坚守,青涩的脸庞上总能看到笑颜;因为知识,无数贫困学子得以改写命运。乡村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肩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神圣使者。贤者在前,薪火相传,星星点点的微光汇聚在一起,照亮了大山孩子前行的路。

 

       莘莘学子将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将来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点亮乡村的文明之光,滋润乡村教育的沃土。让我们致敬乡村教师——我国教育扶贫路上的点灯人!

 

——杨翼飞、陈杨、王功沛、沈新然、叶俊言

 

  • 结语: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和我的家乡》的主题非常应景。从5个单元故事来看,就是东南西北中、从城市到乡村的变化,这个变化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令人捧腹也让人动容。

 

       通过观看这部意义深远的电影,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沧桑巨变。我们的故乡在时代的浪潮中旧貌换新颜,但在这其中不变的却是我们前进的决心与奋斗的步伐。希望我院的入党积极分子们能够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以身作则,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