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第三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大会特邀报告专题
2020年12月4-6日,第三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来自全国90个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的近500位空间地球科学领域学者和专家参加会议。本次会议围绕 “发展空间对地观测,服务地球系统科学”这一主题,对空间地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问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研讨,共同推动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
4日下午,大会邀请八位国内外知名学者针对空间地球科学中卫星资料处理、反演算法、制图产品和科学应用等专题作大会特邀报告。
宫鹏报告题为《多专题多时空尺度全球地表覆盖制图》,阐述了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全球地表覆盖制图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成果,详细介绍了无缝长时间序列地表覆盖数据产品(SDC),强调了样本库建设在全球制图中的重要作用,并详细分析了无缝地表覆盖产品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应用研究中的模式,指出了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的发展方向。
宫鹏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张鹏报告题为《国产风云卫星历史资料辐射一致性再处理》,针对国产遥感卫星近三十年对地观测数据,论述了长时间序列卫星历史资料精细化再定标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国产遥感卫星数据一致性定标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并展示了卫星数据产品和示范应用。

张鹏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
刘建强报告题为《中国海洋卫星数据及地球科学应用进展》,报告以海洋与自然资源监测需求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我国目前在轨与在研海洋卫星的运行和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规划,重点介绍了海洋卫星在南北极观测、陆地全球监测、台风灾害监测、西风带气旋观测等方面的典型应用。

刘建强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
董文杰报告题为《非结构天气气候一体化地球系统模式的研究及其对地球观测大数据的需求》,指出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为气候变化预估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阐述了新一代高分辨率海-陆-气-生-人区域地球系统模式的研究内容及其在可变超高分辨率、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预估一体化等方面的作用。

董文杰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张良培报告题为《定量遥感:模型驱动还是数据驱动》,系统阐述了遥感反演物理模型存在的模型构建复杂等问题,提出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结合的新模式,指出通过总结数据驱动和物理模型相结合形成可解释、效率高、稳健性强的遥感信息模型是发展方向。

张良培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李荣兴报告题为《ICESat-2的沿CHINARE测线地面验证及科学应用潜力》,阐述了ICESat-2的测线地面验证实验结果,表明ICESat-2具有较高精度,有望提高南极物质平衡估算精度,并系统指出ICESat2在冰盖融化、冰盖和冰川物质平衡、海冰厚度和冰下湖探测等极地应用方向的潜力。

李荣兴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杜岩报告题为《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阐述了海洋环流理论和观测系统的研究现状,指出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的卫星观测计划将首次实现十公里到百公里尺度的星载直接观测,突破海洋亚中尺度动力学、跨圈层物质能量交换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瓶颈。

杜岩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
柳钦火报告题为《国产卫星定量遥感产品与真实性检验》,梳理了国产卫星数据对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不足,指出国产卫星数据几何辐射精度低、预处理难、缺少国产卫星高精度反演模型等问题;指出基于云平台,发展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共性产品和大规模快速生产能力,具有重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柳钦火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
结合大会特邀报告,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深入的讨论,为推动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