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先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观影心得体会展示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更好的铭记这段历史,感悟抗美援朝卫国战争精神,近日我院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组织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在观影结束后,学员们深有感触。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心得体会吧!

为了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含义,我组团员自行观看了《为了和平》纪录片,以下是组员的心得体会:
第一集《正义担当》,在纪录片中了解到了中国当初对朝鲜战争的应对后,更加坚定了我心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信念。出兵援朝,意味着新中国要与世界第一强国相对抗。在新中国工农业总产值、钢产量、武器装备方面都于美国相悬殊的条件下,在苏联不给予空军支援的条件下,毛泽东仍就一切从实际出发,看到了越过38线的所谓“联合国军”对新中国主权的威胁,对子孙后代和平环境的威胁,仍然发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的号令。这一麦克阿瑟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军事指挥官”会做出的决定,是人民所趋,是事实所趋,是正义所趋。正是由于党中央坚持结合马克思主义去看待朝鲜战争问题,才得出正确的决策,才有了今天中国和平安稳的环境。(组员苏悦侬)
第二集《殊死较量》,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接到指令后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战争时发生的战斗故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敌我力量悬殊,装备质量差距大。但我军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扬长避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续进行5次战役,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此过程中我军士兵不畏艰难,在极不可能的条件的多次取得战斗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忘我战斗,不惧生死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组员莫林杉)
第三集《血性迸发》这一集令我犹为动容。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摧毁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留给世界的孱弱形象。这些壮丽的图景向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唤起了对已逝岁月的回味和对现在与未来的联想,我们能有今天的和平,是中国无数志士奋死决战,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风貌!(组员廖心宇)
第四集《英雄赞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儿女不断涌现,以实际行动代替话语表明他们的抉择,他们的牺牲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赞扬的大爱无疆,舍弃小我的牺牲精神。现代战争,当年的战场环境难以再现,但英雄特质可以延续。和平时期,昔日的英雄壮举难以复制,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抉择,常常遇到。因此我们应学会权衡,把握好心中那一杆秤,做出正确的选择。(组员袁玉荣)
第五集《万众一心》,主要反映全国各条战线和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援前线、支援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密切配合、团结战斗,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在这场战争中我军在艰苦的条件下打败了条件优渥的美军士兵,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而人民战争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与指导战争的一个重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朝鲜战争的胜利也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战争方面的胜利。(组员岳曾雷)
第六集《伟大胜利》片中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包围了新中国的安全,深刻影响了二战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在战场上,战士们用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坚定信念,在战场上顽强对敌,给予了敌人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上奋斗,是为了人民而奋斗的,这个是所谓联合国军不具备的,也是我们强大于他们的地方。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历史的教诲,时刻坚定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一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方能在国际纷争中不惧外敌。(组员张展鹏)
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更加繁荣昌盛。
——19级青年马克思第四学习小组
(苏悦侬,莫林杉,廖心宇,袁玉荣,岳曾雷,张展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周年大会上的深入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小组有如下深刻心得抒发。
所谓四史,即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1919年5月4日,北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呼声,划破长空,震撼中国大地,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一页。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近百年来,共产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使年轻的共和国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的封锁和颠覆活动。改革开放40年来,先后经过探路、建制、双层任务三个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先有社会主义思潮,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中的发展、继承中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近代史,无论是那一条路,走来总是坎坷崎岖,而我们也总能走出泥泞。
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抗美援朝精神有着深刻内涵 深刻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高尚品质。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我们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学习英模事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看过那段令人热泪盈眶,慷慨激昂的历史纪录片,有谁能不生发出民族自信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呢?身为祖国中希望的年轻人,应该更是刻入骨髓的深有体会吧。
爱国主义不是看过纪录片后的三分钟热度,也不是一时兴起的过眼云烟,它应该是青年人血脉之中流淌着的,心房之中铭刻着的。不得不说,有一部分青年人对红色文化的诸多概念不够理解,对党的发展的了解不够深入,爱国热情并没有充分的在身体力行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要怀着更加积极的态度去了解曾经那段永远不被磨灭的历史,了解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如何在烈火和硝烟中精神长存,明白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丰衣足食不是理所应当,而一部分源于革命英雄的奠基。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热情不能通过强制性的思修背诵生发,更不能以严厉的措辞去催促,使其流淌在我们的血脉当中,是每个青年人理应做到的基本之事。
青年人可能认为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在和平年代显得些许抽象,但为何不从触手可及之事做起?也许是一笔很小的善款,也许是下乡扶贫的主动积极,也许是为偏远山区送去教育的乐在其中,也许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发展理念的积极主动......我们学习的是革命烈士的精神,行动的是彰显青春之风的一切。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青年的实践教育有重要作用。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照镜子”、“正衣冠”,以史鉴今。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色教育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的必要途径;是在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红色教育也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关键作用。红色教育所具有的创新性,革命性,是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的可贵精神。新时代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红色教育,从而有效地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史留下的是值得借鉴的经验,红色精神是警示并指引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奋发向上的文化精神。注重红色教育,学习祖国历史,了解英烈事迹,继承革命精神,是处于世界格局大变动新时代的我们必须做的。
是这份承载华夏千年亘古不变的爱国精神,在心与心之间通宵凝望,在潮湿夜雨的天气里,化作一曲最旖旎的爱国绝唱。中国,我深爱着我的祖国,直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
——20级01班青年马克思第三学习小组
(方芷辰,胡若华,丁筱钰,谢奕伽,刘雨杭)
我院组织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该纪录片回顾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伟大胜利,深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集中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生动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大力支援和家国情怀,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巨大贡献,在中美局势紧张的当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水门桥,位于古土里以南6公里处,桥下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这里是美陆战第1师南撤的必经之路。这一天,长津湖的气温骤降至零下38摄氏度,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部队担负在水门桥边的高地上阻击美军的任务。当美陆战第1师先头部队侦察至此时,眼前的一幕令他们惊呆了。志愿军许多战士呈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冻僵在雪地上。后续部队打扫战场时,在宋阿毛烈士的上衣口袋里找到了一个卡片,上面写道,“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中国志愿军在朝鲜的英勇奋斗,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坚决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的伟大意志。美陆战第1师突围南撤一路丢盔弃甲,损失过半。美第10军一路跌跌撞撞,乘船从海上撤离。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从11月6日到12月24日,连续作战49天,志愿军以作战减员3.07万余人的代价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挫败了“联合国军”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第9兵团在东线严寒中的殊死决战,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根本扭转了朝鲜战局。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和朝鲜人民军的英勇奋斗,不但对于中国和朝鲜的民族存亡有决定的意义,对于亚洲各民族和世界人类的安危也有极大的意义。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说: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民如果想要得到和平,就必须用积极行动来抵抗暴行,制止侵略。只有抵抗,才有可能使帝国主义者获得教训,才有可能按照人民的意志公正地解决朝鲜及其他地区的独立和解放的问题。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和光荣的朝鲜人民军,正是站在捍卫世界和平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最前线,受着全世界爱好和平正义的人类的支援、崇敬和瞩望。
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在距离长津湖战场遗址,不远处的烈士陵园中,安葬着9867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他们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50年的冬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发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抗美援朝精神,为祖国的和平事业添砖加瓦。
——20级02班青年马克思第二学习小组
(魏斐然,罗珺文,莫景鳞,谢钰臻,胡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