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珠穆朗玛峰新高度测定——盘点2020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的测绘科技(五)

2020年国内十大科技成果中,与测绘科技相关的占了一半。北斗导航系统建成、天问一号远巡火星、嫦娥五号上九天揽月,采集月壤、“奋斗者”号下五洋捉鳖,深潜万米、珠峰最高精度下新高程的测定,无一不彰显着新时代下测绘学科为国计民生、科技事业带来的发展与贡献。
▼
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珠穆朗玛峰
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这同时也是一项代表国家测绘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测绘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经历了从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到综合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转变。每次珠峰测量,都体现了我国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彰显了我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
同2005年相比,珠峰高程测量的科学性、可靠性、创新性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一是将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观测数据。北斗与GPS数据融合,获取了峰顶雪面精度±0.9cm大地高成果,与2005年成果相比,精度提高了2.1cm,北斗与GPS数据融合有效提升峰顶大地高精度和可靠性。北斗同GPS大地高成果一致性较好,精度均为±2.0cm,验证了北斗系统在珠峰地区能够获得同GPS精度相当的大地高结果。
二是国产仪器担纲2020珠峰高程测量。国产、进口GNSS接收机在峰顶的共同使用,获取了同等精度峰顶大地高成果,融合结果显著提升了大地高精度;国产长测程全站仪的使用,使得三角高程测量的大地高与GNSS成果的差异由2005年的29cm缩小至2.6cm,大幅度提高了峰顶三角高程大地高的精度及其与GNSS大地高的一致性;国产重力仪首次登顶实测峰顶重力值,同时融入国产航空重力仪测量数据,大幅度提升珠峰地区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度,建立了精度为±4.8cm的珠峰地区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同仅用地面重力数据建立的精度为±7.8cm的模型相比,航空重力数据的加入使精度提高3.0cm。
三是获得了珠峰地区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数据资料更加丰富,基础数据分辨率、质量、时效性都有较大程度提升,利用超高阶次的地球重力场模型,采用科学先进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理论技术,试算模型更具多样化,根据不同数据特点,排列组合出上千种重力水准面模型,进行试算并结合实测值优中选优,大幅度提升了珠峰地区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度。
四是2020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处理工作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成果比对工作,保证最终发布成果的可靠性,包括国内外不同GNSS数据处理软件的成果比对;不同观测技术的成果比对;2020年计算成果与2005年计算成果的比对;数据中心计算成果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检核成果的比对;我国计算成果与尼泊尔计算成果的比对。
五是中尼首次联合构建了珠峰地区全球高程基准,峰顶大地水准面差距仅相差7.2cm,成果符合性好,为两国联合发布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峰新高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采用大量自主研发的数据处理软件,基于陕西局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资源与云计算技术,研发出适应不同环境、具有不同区域特点的数据处理软件。自主研发了精密水准网平差软件、三角高程网平差软件、重力场精细结构确定与大地水准面精化软件、基于多源GNSS结果的融合软件、加密重力点快速评定与质检软件等。
七是首次将5G和北斗结合,利用通信专网和北斗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在登顶测量前对大本营、二本营以及前进营的北斗/GNSS观测数据进行多次在线采集、数据预分析实验,实现了高寒、高海拔环境下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卫星信号的同时接收、实时解析和质量预评估,验证分析了高寒、高海拔环境下的北斗观测质量。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孙和平撰文分析,此次珠峰顶的定点重力测量和北坡1.25万平方公里的航空重力测量,将显著提升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的精度,为高精度的珠峰高程测量提供历史最好的海拔高程起算基准。因此,这次珠峰高程测量的精度将达“史上最高”。
此次对珠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获得的数据成果,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为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地质调查、地壳运动监测、地形测绘、基础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数据和技术支撑,也为做好全国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维护与更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测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