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专栏: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精神谱系(24)—塞罕坝精神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精神背景
春有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有林海滴翠,百花烂漫;秋有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有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有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这,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很难想象,在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却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北京城。

历史上的塞罕坝
从1962年开始,三代塞罕坝人用50多年的时间,将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僻高岭,变为112万亩人工林海。这里的4.8亿棵树木,排起来可以绕地球12圈。
今天的塞罕坝
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精神解析★
使命在身 接续拼搏甘奉献
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漠进军。
“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原国家计委在批准建场方案时,发出了这27字号召。
1964年,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二中一个宿舍的6位女学生,集体给林场写了一封请愿信,誓言将青春献给塞罕坝的壮丽事业。林场郑重地向她们表示欢迎。姐妹6个欢呼雀跃奔赴坝上,书写了“六女上坝”的时代传奇。
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召唤,完成党的任务,纵有千难万险在所不辞。塞罕坝人的信念和坚持,让听到这些荡气回肠故事的人们为之动容。
塞罕坝人不畏艰难,愈挫愈勇,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最多时1年造林8万亩。
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塞罕坝人。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到后来担任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刘海莹与场内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索出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成为全国森林经营的样本。
2005年,河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于士涛,成了第三代塞罕坝人。走过了最初的寂寞和迷惑后,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浩瀚林海,与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森林防火关键技术研究”等6大林业尖端课题,现已成长为塞罕坝分场场长。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塞罕坝人的理想就是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信念就是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有了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他们的骨头更硬,意志更坚,办法更多。
不畏艰苦 奋斗创新不停步
艰苦创业,一直是塞罕坝人奋斗的主旋律。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塞罕坝人从未停下创业的脚步。塞罕坝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造林科技攻关的创新史。塞罕坝人对绿色发展的执着,体现在严谨求实、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上。从造林工具的改革到机械造林的成功,从一粒种子到壮苗上山,从一棵幼苗到万顷林海,凝聚了科技人员的汗水和智慧。
在塞罕坝工作了20多年的原河北省林业厅厅长李兴源,通过引进樟子松种子,用雪藏种子育苗法,成功培育出了樟子松壮苗,从此樟子松在坝上落地生根,解决了沙地、石质阳坡造林绿化树种问题,今天国内同类地区依然效仿学习。
为了加快造林进度,尽快恢复本地的森林植被,1962年来到林场的原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张启恩和工人们边干边研究改进了植苗锹,创造了“三锹半缝隙植苗法”,看似简单的一插、一提、一拧,却比传统方法造林功效提高一倍以上。
沙地造林难上难,林场已过世的老科长王文录当年带领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创新了沙棘带状密植、柳条筐客土造林等一系列新方法。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科学求实、创新不止,在塞罕坝几代专业技术人员中接力传承,他们的许多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部分成果填补世界同类研究领域的空白,国家和河北省多项造林、防火标准和规程,或是由塞罕坝林场编制,或是采用了林场提供的技术数据。
塞罕坝的“绿”启示人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提高科技创新在造林中的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植树造林进程加快,林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植树造林的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 赓续初心铸忠诚
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这是大自然回馈给塞罕坝的巨大财富。
“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塞罕坝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陈智卿说。
塞罕坝发展进程中,有一段无法回避的阵痛期。当时,木材销售占林场全部收入的90%以上,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供应给煤矿用于巷道支护。随着各地小煤矿接连关闭退出,木材价格跌入谷底。
红线之下,塞罕坝建立了极严格的林业生产责任追究制,一旦发现超蓄积、越界采伐林木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追究责任。
塞罕坝人摒弃了卖木材的传统经营方式,把最擅长的育苗投入产业经营。几年时间,8万余亩绿化苗木基地一片嫩绿,1800余万株树苗可供商业销售,每年给林场带来近千万元收入。
在开发旅游上,塞罕坝人算清了开发与保护的大账,严格控制入园人数、控制入园时间、控制开发区域、控制占林面积。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根基。从荒山造林到生态育林,从提供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态产品,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塞罕坝人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塞罕坝人把对自然的朴素感情升华为对绿色发展的坚定信仰,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之无愧的范例。
造林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